有 14 筆資料符合您搜尋的條件

cocoro
2025-09-18, 14:29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對於“斷食善終”的看法
回覆: 40
觀看: 1139

Re: 對於“斷食善終”的看法

所以死亡的心態要遠遠大於死亡的方式。 --------------------------- “ 佛陀還是希望其他弟子在生命的最後歷程 能夠堅持久一點 , 不要隨意提早結束生命 。生命最後的歷程,死亡現前、病苦纏身, 是比較能夠放下色蘊的時機 ,但不應該是害怕逃避。” -------------------------- 在沒有其他佐證的情況下(歡迎大家提供佐證) ,世尊從來沒說過什麼堅持久一點, 也沒說過死亡的時候是比較能放下色蘊的時機, 而所謂如果能夠正念關照害怕和逃避的念頭就是世尊教導的, 而不是什麼 “不應該” 所以 上面黑粗体可能就算是欠考慮了, 也把自己的想法放到世尊的嘴裡了,動...
cocoro
2025-09-17, 21:19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對於“斷食善終”的看法
回覆: 40
觀看: 1139

Re: 對於“斷食善終”的看法

佛陀還是希望其他弟子在生命的最後歷程,能夠堅持久一點,不要隨意提早結束生命。生命最後的歷程,死亡現前、病苦纏身,是比較能夠放下色蘊的時機,但不應該是害怕逃避。 請問以上論斷的南傳四部 四阿含 小部 早期經典的出處, 謝謝 首先回應tuziwang2020法友提到的經典出處:   雜阿含1028經(相應部36.7經)1029經(相應部36.8經)在經文提及"多有比丘疾病",因此世尊為比丘開釋:「當正念、正智以待時,是則為我隨順之教。」 相應部則是:「「比丘們!比丘應該具念地、正知地等待死時,這是我們為你們的教誡。」,在這個經中佛陀為比丘開釋該以何種方式面對死亡。 雜阿含1023經(增支部6.5...
cocoro
2025-07-23, 00:35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請問禪定要怎麼修才能得定?
回覆: 21
觀看: 1798

Re: 請問禪定要怎麼修才能得定?

禪七時老師父開示,讓我很想嘗試禪修,因中年很晚才禪坐,還有禪修是否能夠「得定」?也只好上上網請教大家,禪七時老師父的開示,真的很希望有生之年,能夠有「預流向」的可能。 祝平安喜樂愉快 :roll: 如果跟隨經典的教導去努力不懈的禪修是有很大的機會成就初禪的,提供幾個我自己的經驗: 第一.比如我自己從數息觀入門之後有了疑似初禪的體驗,而後過了一段時間漸漸能夠感受禪支與感受禪支的升起後在腦袋清明的狀態進入初禪,在此時我才確認那種疑似的感受便是入定的感覺。 第二.理解禪定感受後我有一次在坐禪時思考著中部19經的內容,只是跟著佛經內容引導也一樣有入定的感受。也就是初禪。腦海升起念頭然後分辨念頭接著引...
cocoro
2025-07-22, 08:56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請問禪定要怎麼修才能得定?
回覆: 21
觀看: 1798

Re: 請問禪定要怎麼修才能得定?

有幾個方向給你參考: 1.詢問時,根據你禪七時所學的坐禪的所緣(清淨道論中說的四十業處(所緣)),詳述你在坐禪中遇到的問題讓其他法友可以分析你遇到的是(所緣)上遇到的問題還是其他較為共通的問題。每種業處有其獨特之處,這些部分需要有修習過相關所緣的人才能夠給你建議。 有無得定經驗不是關鍵,學習得定過程的經驗與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可能幫道你,你該以你學習時實際遇到的問題發問這樣才能得到對你有幫助的解答。 又或者知道自己修定的所緣是什麼後可以上網搜尋相關的文章,只要是常見的修法都有不少人分享相關的經驗或意見。 2.觀你的問題比較像沒有足夠的相關知識,你可以參考各種論書關於定的解釋(如:南傳的清靜道論、...
cocoro
2024-09-08, 10:45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回覆: 147
觀看: 248388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用簡單話的說就是修偏了,本來以為是個人化的問題,但是查了還是有例子 分享自己的狀況是外表可能很客氣,但是內在潛意識又想獲得師長認同、別人認同 粗意識和潛意識會形成一種矛盾的狀態,外在想精進但是內在呈現一種根器不夠的現況 如果對現況非常的不甘心,無法接納就會有很大的情緒 教你的老師越厲害,對你來說反彈越大 那位提點我的年輕師兄,非常有慧根,秉性也很純潔,小時候就可以閉著眼看到自己的白骨 慢慢引導讓我了解 不管你的境界是粗是細,最重要的還是覺性智慧的培養 這種想精進卻升起惡不善法又無法降伏的情況在經典裡面叫做:掉舉(屬於掉舉的範圍) 在增支部1.14經提到如同法友上面所描述的狀況: 「比丘們!我...
cocoro
2024-06-27, 14:46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回覆: 147
觀看: 248388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身體放鬆太舒服」 這就是世尊所說的欲樂, 穢樂, 凡夫樂, 不聖樂 若連這是 欲樂 都無力分辨, 修四念處恐怕還要加把勁 增支部5.28經: 「比丘們!而什麼是聖五支正定的修習?比丘們!這裡,比丘就從離諸欲後,從離諸不善法後……(中略)進入後住於……初禪,他以離而生喜、樂就使這個身體滿溢、灌滿、充滿、遍滿,他的全身沒有任何不被離而生喜、樂佈滿的。比丘們!猶如熟練的浴僕或浴僕的徒弟在銅皿中撒佈沐浴粉後,以水一一澆注地混合,那個這沐浴粉團成為跟隨濕潤的、到達濕潤的,且內外被濕潤遍佈無漏出。同樣的,比丘們!比丘以離而生喜、樂就使這個身體滿溢、灌滿、充滿、遍滿,他的全身沒有任何不被離而生喜、樂佈滿...
cocoro
2024-06-27, 12:57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帕奧禪法 VS. 安般念的真相
回覆: 33
觀看: 85173

Re: 帕奧禪法 VS. 安般念的真相

天地良心 寫:
2024-06-27, 10:32
從你的回覆來看,你對自己的修行法門頗有心得!

不如你自己新開一篇,來教大家你是如何修這個法門如何?
順便分享一下你修行的經驗?如何?

如此好的方法,法友千萬不要藏私阿~
cocoro
2024-06-27, 08:05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帕奧禪法 VS. 安般念的真相
回覆: 33
觀看: 85173

Re: 帕奧禪法 VS. 安般念的真相

【趣向解脫, 不一定要修四念處】 這才是我說的 我的方法是,直接觀「 自心相 」 前面我已說明, 「自心相」=「一境心」=「心無所依, 無所住」 這個方法 只適合某些人 因為前提是要有辦法 辨認 「 自心相 」 若有辦法辨認「自心相」.....【觀自心相】時, 就已經是「心無所依, 無所住」 比修四念處 更快達到「心無所依,無所住」 你有你的進度,他人有他人的進度,進度不同所需修行法門本就不同,這是基本邏輯。所以你提:"趣向解脫, 不一定要修四念處。"這句話本身就很多餘。 且從你的話中可以看出你沒有完全理解佛陀很常提到的四念處修行到底有多重要,任何法的修行都離不開身受心法,即是想作到"心無所...
cocoro
2024-06-27, 07:35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回覆: 147
觀看: 248388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我說「 無來由 」是在表達: 真正的禪定喜樂 不是來自 身體感官 ( 受 )。因此你無法從 身心 觀察到這種喜樂 -------------------------------------------------------------------------------------------- 《中部》 眼所識之色,可望、可欲、可喜、可愛、持欲、可染著者,耳所識之聲……乃至……鼻所識之香……乃至……舌所識之味……乃至……身所識之諸觸,可望、可欲、可喜、可愛、持欲、為可染著。諸比丘!此等乃此 五妙欲 。諸比丘! 緣此等之 五妙欲 而生喜樂 ,言此為 欲樂、穢樂、凡夫樂、不聖樂 。我言:『如...
cocoro
2024-06-26, 19:10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回覆: 147
觀看: 248388

Re: 呼吸念的修習,“了知”與“學習”

「放鬆」是一種 精神懈怠 狀態。 與「精神高度集中與專一」全然不同。 很多人以為, 身心放鬆 才能達到喜/樂。 其實 精神高度專一 才能進入 真正 的喜/樂。 練止觀,應該是走:從 精神高度專一 進入喜/樂,這條路 雖然妳自覺喜樂,但此喜樂,絕非彼喜樂 修止觀的喜樂 是 無來由的 ; 而不是大腦傳來開心的信號 練止觀 的重點, 在於能保持「精神集中, 專注一處」 若不能保持「精神集中, 專注一處」,即是偏離於 止觀 因為你不理解我所講的放鬆的定義,我就直說吧!我說的狀態需要當你處於:、離欲(尤其是五蓋)、離不善法(盡你可能),身心因離欲而產生輕安才有可能做到,並不是"精神懈怠"(五蓋之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