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跡》簡介

討論內容無限制,但嚴禁任何辱罵言詞及商業性廣告!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密跡》簡介

文章 slake » 2017-06-04, 09:08

公佈欄(7)
茲有萬榮勳法友倡印《密跡》一書,如有其他法友願意隨喜助印,請在2017年6月15日前跟我聯絡。本書預訂在2017年8月中旬出版。謝謝大家!

倡印因緣:
萬先生:「引述《密跡》前言如下:
西藏密教可以說是由祕密大乘教、印度教和苯教(薩滿泛靈信仰)交相融攝之後,所建構而成的一個綜合信仰體系。近代義大利學者杜奇(Dr. Tucci)的研究印證了上述的史實,他發現當年印度教學者商羯羅以純粹的梵文著述,進一步統合了密教所根據的主要經典,例如《金剛頂經》,促使密教在實質上全面回歸印度文化的大熔爐,而表面上則仍以佛教的名義,循著絲路的舊跡廣傳於中亞、西藏和中國。因此,精研密教的學者們常將密教稱為「披著佛教外衣的印度教」。其實,若從原始聖典《律藏》中的〈衣犍度〉再仔細地加以考證,那麼密教喇嘛所穿的衣服也是不符佛制的外衣規範,因此,他們連「披著佛教的外衣」也談不上。
(slake原著,2006年寫於太平市山區,2008年重新編匯。)」

作者的感謝:
自1989年寫出《史念原始佛法》以來,28年間屢屢蒙受各位法師、法友們的倡印和助印,並協助分贈給海內外的讀者,共同分享佛陀真實的教導。例如:近年來倡印再版《史念原始佛法》的天祥法師和郭美麗法友,倡印再版《走出彌陀的光環》的陳震宇、許懷文和Xonia Crew法友,倡印再版《初果》的高菩提法師,倡印再版《翻案》的謝建明法友,以及倡印《素食密碼》的萬榮勳法友…等,還有所有曾經參與助印的法友們,其中絕大多數都與我素昧平生,卻都有著一樣為法、為教的熱誠。我很清楚:自己的每一本著作都會得罪許許多多的「當代佛教徒─不論是漢傳、藏傳或南傳信徒」,個人的人格特質也沒有什麼魅力可言,而是這些熱心的法師和法友們必定看到了正法律的真相,才有如此無懼的勇氣和熱誠,他們甚至不惜違背自己原本信仰體系中的尊親師友而堅持要守護佛陀的正法律。感佩之情溢於言表,謹在此誠摯地祝福這些正直、誠懇又慷慨法施的法友們都平安吉祥!幸福快樂!

法鏡室系列叢書簡介
No. 書 名 內 容 簡 介
1 《史念原始佛法》 為您介紹佛教在中印歷史上的流變,讓您幡然醒悟,原來您所一向信仰的並非佛教。
2 《走出彌陀的光環》 揭開2000年來西方極樂世界之謎,引導您正確地念佛、念法、念僧,走向佛陀的正法。
3 《翻案》 揭開1500年來禪宗公案的秘密,引導你從公案中去辨識戒、定、慧的真相,進而走回世尊的正法律中來。
4 《密跡》 密教是由薩蠻、大乘和印度教信仰等交融而成,尤以雙修更是金剛上師所捍衛的禁臠,卻違破了佛教的波羅夷(斷頭)戒。
5 《素食密碼》 佛教徒不應提倡、堅持或追隨、擁護素食主義者。素食主義是耆那教義,而由佛門叛徒提婆達多所提倡堅持的「非法非律」。請參閱:《佛教徒不應提倡、堅持或追隨、擁護素食主義(者)》viewforum.php?f=22
6 《金銀戒探源》 金錢有如五欲之不淨,所以佛陀禁止出家人接受、勸募、儲存或使用金銀、錢財。
7 《三皈依探源》 發掘2000年來被華文「三皈依」所埋沒的「庇護所」,引導你「走向佛陀到達庇護所」。
8 《深耕福田》 布施作福猶如栽種稻麥瓜果,需要專業技術才能豐收。您想學習深耕福田的技術嗎?
9 《初果》 當聖者的弟子對於佛法僧戒都建立起不可動搖的純淨信念時,就成就了須陀洹果。
10 《五戒公案》 從日常生活案例中解析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規範和實踐細節。
11 《八關齋戒》 前往園林精舍持守一日一夜的齋戒,能體驗出家生活的簡樸,讓身心清淨而舒解煩惱和壓力。
12 《原始佛教與南北傳的差異》 1.比較原始佛教與大乘信仰的差異。2.比較原始佛教與南傳信仰的差異。唯有仔細比對兩傳聖典才能找出佛法真相。請參閱:viewforum.php?f=22
13 《四念處》 當一個佛弟子達到「 淨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的基準時,就可以進一步修習四念處—身身觀念處,受受觀念處,心心觀念處,法法觀念處。
14 《尊者阿迦曼傳(1870~1949)》 佛滅二千五百年,人間居然還能出現頭陀行的森林比丘—尊者阿迦曼,他以托缽乞食的方式遊行於山林荒野間,餐風露宿不以為苦,遭遇猛虎大象而不退縮,樹立了為法忘軀的修行典範。
15 《解脫心》 尊者阿迦曼在清邁為信眾演說「漸進的修行系列」裡的內容。
16. 《戲說彌勒》波斯古信仰流傳至印度,維吾爾戲曲粉墨大登場,唐宋元明清鑼歇戲不散!代代帝王夢,眾教紛傳唱,普世同瞻望,彌賽亞天降。
17. 《禪諫》法滅兩千年,南北兩傳原始聖典(相應部與雜阿含經)所記載「安那般那念的16個步驟」中,有10個步驟是有差異的,如果禪者不先弄清楚蘊藏其中的真相,那麼禪修將成為生命中最奢侈又高風險的投資。詳見《原始佛教與南傳信仰的差異》一文中的表列: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yf4s8 ... NPZ1U/view
18. 《愛的密碼》母子之愛、夫妻之愛乃至情侶之愛,都是人間所謳歌讚頌的情感,但因不瞭解「愛的密碼」,稍有不慎就會犯下「殺身之禍」,毀掉原本可以更安穩、幸福的人生。
如欲倡印、助印請私訊:「facebook:曾銀湖」或e-mail:silverlake60@gmail.com
最後由 slake 於 2018-01-20, 20:19 編輯,總共編輯了 2 次。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倡印《密跡》一書

文章 slake » 2017-08-08, 16:52

《密跡》FB贈書可向OBA索取,茲摘錄其片段如下:

一、卍字的起源與軌跡
在印度河谷莫亨朱達羅遺蹟出土的印章和銀幣上面,曾發現有許多“卐”形及其變體符號。根據J. Mashall爵士的著作《Mohenjodaro and the Indus Civilization》 一書中的考證資料顯示,這是大約在公元前2000左右(距今約4000年前)的“卐”紋印章(見下圖卐紋印章)

卐(Swastika),根據大英百科全書的詮釋,一般都將直角的正十字形順時鐘方向折成右旋的四臂。該字源出梵文,原義「(至支)福」。古代美所不達米亞貨幣上常見這個符號;早期基督教藝術和拜占庭藝術、南美洲和中美洲馬雅人以及北美洲(主要是納霍瓦人)文化中也有這個符號。今天的印度教、耆那教和大乘信仰仍普遍以它為吉祥標記。印度教徒和耆那教徒把卐字寫在帳本、門庭、門板和供物上。右旋的「卐」字與逆轉的「卍」字含義完全不同。前者象徵太陽;後者往往代表黑夜,象徵森然可怖的女神時母(迦利)和邪術。

1.1卐字標記的起源
卐字的起源,對研究人員而言,一直是一個難解的謎。事實上,在古印度的吠陀聖典(Vedas)、優缽尼沙(Upanishads)和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裡都早有記述。這個標誌乃是源自吠陀的亞利安文明,它的意義早已被吠陀的創始者龍(Naga)清楚地界定,亦即有個龍王的名字就叫做卐(Swastika)。大蛇和卐龍王是兄弟,大蛇供應宇宙創造力的能量,卐龍王則是執行創造力的實際運行。兩者都是吠陀宇宙論的基礎。

古印度的吠陀觀想者描述原始宇宙的創造過程,猶如攪拌中的牛乳大海洋,藉此攪拌的運動力量,微細的物質場(fields)得以濃縮成整體。卐即表現出攪拌過程中所產生的具體圖紋。其正中的「+」字係代表前後振動所產生的幾何圖形,「+」字末端所延伸的四個支臂則構成旋轉的圖樣,表示宇宙創造前不可思議的潛能狀態,印度教稱之為梵天。順時鐘右旋成「卐」字表示開展,逆時鐘左旋成「卍」字表示崩解。此卐字亦即吠陀時代,最高聖神毘濕奴(Vishnu)的四臂,他後來成為印度教中三位一體的保護者。

耆那教最早賦予卐字標記更突出的宗教意義,遠比大乘信仰和印度教更早,它是耆那教第七位聖人(共有24位聖人)Tirthankara Suparsva的標記,被視為吉祥的標誌之一。所有耆那教的寺廟、聖書都必須有卐字標記。當儀式或慶典開始和結束時,都要在祭壇附近以稻米沿著卐字標記灑上好幾次。這個在寺廟神像前,用米標示卐的儀式就被稱之 ”Sathiyo”。耆那教徒接著會把水果、甜點或乾果,有時則把錢幣奉獻於卐字標記上面(如下圖所示)。

時至今日,如果我們有機會前往印度旅遊的話,仍可以在耆那教裸身派的慶典中,看到他們所騎乘的大象頭上,依然戴著繡有巨大卐字標記的圖飾。

在印度教方面,則於遍布各地的濕婆廟中,都以右旋的卐代表印度哲學進化的層面。在社會學方面則是神秘祭典中的吠陀圖騰或貢品(犧牲)表像,旨在保佑個人、家庭、牲畜乃至整個社會的福祉。因此,當我們看到神職人員以右旋繞塔進行祈禱時,自然不足為奇。但是,如果反向繞行時,就會產生邪惡的影響,導致不幸或死亡。在葬禮或房子遭蛇入侵時,就進行這種逆向的儀式。這些古老的儀式,迄今仍盛行於印度鄉村所舉行的婚喪、誕生等喜慶儀式中,並被廣泛地作為護身符,用以對抗負面或邪惡的影響。印度教徒也把卐字標記劃在帳簿的封面、門檻、門板或貢品上。下圖則是印度教徒在Diwali節日慶典上,由小孩拿著燭光排成卐字標記的圖形。

FB圖片說明:
耆那教的卍字標記,各象限代表著不同的意義。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倡印《密跡》一書

文章 slake » 2017-08-10, 11:35

1.2卐字標記與大乘信仰
北傳阿含經裡曾經出現卐字標記的是在《長阿含經(卷一大本經)》,有一段關於三十二種大人相的描述,其中的第十六相即是「胸有萬(卍)字」。茲摘錄經文如下:
「…說三十二相:一者足安平,足下平滿,蹈地安隱。二者足下相輪,千輻成就,光光相照。三者手足網縵,猶如鵝王。四者手足柔軟,猶如天衣。五者手足指纖,長無能及者。六者足跟充滿,觀視無厭。七者鹿膞腸,上下傭直。八者鉤鎖骨,骨節相鉤,猶如鎖連。九者陰馬藏,十者平立垂手過膝,十一、一一孔一毛生,其毛右旋,紺琉璃色。十二、毛生右旋。紺色仰靡。十三、身黃金色。十四、皮膚細軟,不受塵穢。十五、兩肩齊亭,充滿圓好。十六、胸有萬字。十七、身長倍人。十八、七處平滿。十九、身長廣等,如尼拘盧樹。二十、頰車如師子。二十一、胸膺方整如師子。二十二、口四十齒。二十三、方整齊平。二十四、齒密無間。二十五、齒白鮮明。二十六、咽喉清淨,所食眾味,無不稱適。二十七、廣長舌,左右舐耳。二十八、梵音清徹。二十九、眼紺青色。三十、眼如牛王,眼上下俱眴。三十一、眉間白毫柔軟細澤,引長一尋,放則右旋螺如真珠。三十二、頂有肉髻。…」

由於「卐」字早在佛教之前就存在於吠陀和耆那教中,而《長阿含經》又是屬於佛教早期結集的原始聖典,由此看來,卐字標記似乎是在原始佛教時代就被引用於教團內。但是,當我們進一步追溯漢譯《長阿含經》的原文,則與南傳赤銅鍱部的《長部經》同屬於上座部的分支—法藏部的誦本。這個原始版本的傳誦,後來經由分別說部,一直被南傳上座部妥善地持誦並保存著,因此我們得以精確地比對其中有關三十二相的記述如下:(1)足平滿(2) 足下千輻輪相(3) 足跟充滿(4) 手足指纖長(5) 手足柔軟(6) 手足網縵(7) 足踝隆起(8) 腿如蹬羚(9) 手長及膝(10) 陰馬藏(11) 身黃金色(12) 皮膚細滑,不受塵穢(13) 一一毛孔生一毛(14) 身毛上升,紺青色,環狀右旋(15) 身形聖直(16)七處平滿(17) 前軀如獅(18)兩肩齊亭(19)身形比例勻稱如榕樹(20)胸膺平滿(21)眾味稱適(22)雙顎如獅(23)具四十齒(24)齒列平整(25)齒間無隙(26)皓齒明亮(27)舌長(28)聲如梵音(29)眼色深藍(30)睫如牛眼(31)眉間白毫柔軟如棉(32)頭如皇冠

仔細比對之後可以發現《長部經》裡根本就沒有所謂「胸有萬(卍)字」的項目,這只是北傳漢譯《長阿含經》特有的陳述罷了!雖然也有某些大乘學者根據現存於鹿野苑古塔上之卍字,指稱該塔係阿育王時代之建築物,而認為卍字早就存在於原始佛教中。事實上,他們忽略了古塔的興衰與重建的史實,一如印度最著名的山崎大塔,後來曾經被數度改建,而塔上的石雕、圖飾、乃至本生菩薩都屬後期的作品。真正由阿育王所留下的象徵標記,則是獸頭石柱上所雕刻的法輪而已。進一步觀察阿育王時代裡,由摩哂陀尊者(王子出家)流傳到斯里蘭卡的上座部,即今南傳佛教的法脈,二千多年來從未使用過卍字標記。即使是公元100年間,西北印最熱衷於製作佛菩薩像的貴霜王朝,其出土的藝術作品中亦未出現卐字標記。因此,卍字標記只是北傳大乘的特色,而其大量的記述則始於公元第一世紀才輯出的《華嚴經》。

推測卍字標記真正被廣泛地運用於大乘信仰中,應在公元第四世紀以後。當時由於笈多王朝諸王的庇護,婆羅門教得到充分的發展,而印度各宗教文化的相互融攝、混合,乃至佛梵同行的現象已經日益明顯。此時,即使是受到壓抑的祕密大乘,早期甚至把它烙印在佛像的腳底下,在雕像的每個腳指頭上,都顯示著左旋卍的形象,而當祂踩在地上時,所拓印出來的足跡則呈現出相反的右旋卐字形象。在祕密大乘日益發達的崇拜儀式中,自然也就從耆那教的祭典中融攝了這個印度傳統的符號。後來,卐就大量出現在佛、菩薩或祖師圖像的胸前,乃至遍及寺院、石窟等住止之處,它被公認為是吉祥、幸運的象徵。這卍字標記的盛行,也正說明了祕密大乘開展的時代軌跡。

FB圖片說明:耆那教主胸前的卍字標記
佛陀與耆那教主摩訶毘羅(Mahavira,大雄)是印度同一個時代的賢者,都被印度人尊崇為佛陀,加上兩位都宣揚慈悲不殺的教義,因此在歷史上也常常產生混淆。大乘信仰中的卐字標記(尤其是佛菩薩像胸前的卍字,素食主義,大雄寶殿,蓮花圖騰…等)都深受耆那教的影響。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倡印《密跡》一書

文章 slake » 2017-08-14, 11:58

1.3 卍字標記在中國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卍字標記出現於
1. 距今約9000年前的彭頭山文化中。
2. 距今約7400年的湖南高廟文化的陶器上。
3. 距今4000年左右;甘、青地區馬家窯文化出土的許多個陶器上均有卍字紋圖案(如下圖)。

然而,中國大乘信仰中的卍字標記並非源自古中國,而是來自印度梵文經典中的卐(Srivatsa)。鳩摩羅什和玄奘都把卐譯為「德」,菩提流支在翻譯《十地經論》時則把它譯作「萬」,那是取萬德圓滿之義。到了公元693年,唐武則天欽定讀音為「萬」,意義是「吉祥萬德之所集」。至於左旋或右旋,則由唐代慧琳法師撰《一切經音義》,認定右旋卐字為妥,是以中國唐朝佛典中的卐字以右旋居多。但宋、元、明三朝的藏經均用左旋卍。即使到了現代,這個卍字到底是左旋還是右旋?在華人社會裡還是很不一致的,例如《辭海》上寫作「卍」,而《辭源》則寫作「卐」。

無論是卍或卐字標記,西方學者認為:作為一個符號或暗示,它都牢牢地攫住了信眾最深層的情緒中樞。圖騰的運用,與其說是智慧的教示,還不如說是感性的燃燒。對於追求真理者而言,這似乎是比較不恰當的地方。在原始佛教以戒、定、慧為核心的教導中,我們實在無法找到卐與卍字標記的歸屬與定位。

1.4 卍字標記與納粹旗幟
由於日爾曼民族和古印度的婆羅門種姓都是雅利安人的後裔,所以德國納粹旗幟上的卐字與印度各種宗教信仰所共同使用的圖騰卐或卍字,有著非常古老的共同淵源。遠古時代的雅利安民族崇拜太陽神,因此發明了一個卍字符來表徵太陽光芒四射的偉大光明,後來又隨著雅利安人流佈到古代印度、波斯、希臘、埃及、特洛伊…等國,普遍被作為光明吉祥的標誌。這個原本象徵光明吉祥的卍字圖騰,後來竟被希特勒用來作為他的軍隊和黨旗標誌。不過,納粹旗幟上的卐與大乘卍的旋向正好相反。希特勒親自設計的黨旗為紅底白圓心,中間嵌入一個黑色卐字。希特勒對此旗幟的設計非常滿意,他認為「這是一個真實的表徵」,甚至在《我的奮鬥》一書中還補充說明:「紅色象徵我們這個運動的社會意義,白色象徵民族主義思想,卐字象徵爭取雅利安人戰鬥勝利的使命。」雖然,公元1942年左右,希特勒開始奉行大乘信仰所提倡的素食主義,卻不能據此指責他直接盜用了大乘信仰的標記,因為這畢竟是他們遠古時代的祖先所共同擁有的信仰圖騰。

FB圖片說明:馬家窯卍字彩陶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倡印《密跡》一書

文章 slake » 2017-08-16, 12:09

二、佛像的起源與軌跡
2.1原始佛教中並無佛像崇拜
BC528~BC180 印度考古學的資料上,從世尊成佛到公元前180年間,並未發現當時留下任何佛像的遺跡。即使虔誠皈依三寶,甚至下令全國僧俗歸信佛教的阿育王(在位期間BC269~233),曾經在全國各地廣建舍利塔並豎立史上著名的阿育王石柱和碑敕,卻沒有留下任何雕塑或崇奉佛像的遺跡。以當時精美的雕刻藝術水準,再加上阿育王的宗教熱誠,要雕刻佛像絕非難事。由此可以推測當時印度的佛教傳統上並沒有崇拜佛像的儀式或習俗,甚至不允許雕塑佛像。下圖是阿育王在全國各地豎立的獅身石柱,他宣稱自己是佛教的擁護者。石柱上的四隻雄獅正守護著下方的法輪。

2.2巽加王朝的佛塔欄楯仍未出現佛像
BC180~AD30年間,約在公元前200年之前,印度各地的佛塔建築上均未出現安置於神龕內的雕刻佛像。到了公元前180年,巽加王朝壓制下的佛教徒,面對政治和宗教的雙重壓力,仍然展開了山琦第一大塔的肇建。公元前150年,又接著建立巴赫特塔,欄楯上開始出現若干簡單的圖案;公元前140年左右,擴建山崎第一大塔;公元前125年左右,山崎第二、三塔陸續建成。佛教徒對於佛陀的思念情懷,原先只限於口耳相傳的本生故事中,此時也開始展現於欄楯的浮雕上。然而,這仍僅限於本生(菩薩)故事的描繪,尚無雕像崇拜的史跡。初期佛教美術中,例如:〈阿育王供養圖〉、〈伊羅缽龍王禮佛圖〉,乃至後來的〈羅侯羅返鄉會世尊圖〉,通常都只以菩提樹、寶座、腳印、舍利塔…等,象徵對佛陀和道跡的懷念而已。

豎立在山崎地區的大塔和眾多紀念碑群中,有些碑敕和舍利塔的廢墟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紀,可以稱之為世界考古遺跡的寶藏。山崎第一大塔和阿育王的故事有密切的關連,可能肇基於公元前二、三世紀。公元前一世紀時所擴建的欄楯,又於公元450年間再度被重建。上圖欄楯的兩面都刻有佛陀的本生、住世和後來的佛教歷史故事,尤其是阿育王虔誠供養的事跡更浮現在北門內側的欄楯之上。

書內附有山崎第二大塔,約建於公元前125年間,裡面至少埋藏著三代高僧的舍利。另一張欄楯圖是公元前一世紀時,新興的塔寺供養族群正圍繞在佛塔周遭進行跪拜的情景。種種的本生和民間故事加上塔寺供養的風氣,正是新興信仰促發大乘運動,乃至風起雲湧的搖籃。

圖片說明:
一、 阿育王石柱頭上的獅子保護著法輪(象徵輪王守護正法)
二、 原始佛教時期,只以佛陀的腳印來追思八聖道跡
三、 山崎大塔後來增建的欄楯上開始出現本生故事的圖像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倡印《密跡》一書

文章 slake » 2017-08-18, 12:31

2.3法滅時,開始出現佛像
AD 60~90年間,大月氏王邱就卻在西北印建立貴霜王朝。由於賽西亞、安息和北方的游牧民族(例:匈奴、突厥、金人…等)大都信奉薩滿教,而印度本土則信奉婆羅門教、耆那教、大乘教…等,因此貴霜王朝乃逐漸採取多神信仰的政經策略,設法融和各種文化信仰的差異,以利於統治權的穩固。從公元81年間,迦膩色迦王所鑄造的金幣和銅幣上,就可以看到完整的人形佛像(如左圖)了。而在印度馬朱拉博物館(Mathura Museum)所陳列的泥塑佛像(如右圖),也是公元第一世紀時,同一系列的藝術作品。
(迦膩色迦王朝的鑄幣) (馬朱拉博物館佛像)

AD 90~150年間,早期的佛像係源自一個由亞歷山大大帝所締建的希臘殖民地—犍陀羅(Gandhara)。根據考古文獻〈Hopkirk 23〉的記載:「佛像表現出筆直堅挺的鼻子和額頭,典型的嘴唇和波浪般的頭髮,充滿希臘式的風格,穿著羅馬式的罩袍取代了印度裹腰的僧服。但祂的眼簾深刻而突出,延伸拉長的耳垂,橢圓的臉龐搭配著柔和的肌肉線條,則是典型的印度形象。」

此雕像是從該行政區的灰岩上切割下來的,就是這些犍陀羅的藝術作品風格取代了印度原始的佛教象徵藝術(法輪、菩提樹、腳印…等),跨越整個印北地區,奔向中亞和中國而去。公元100年前後,這也正逢貴霜王朝(月氏)在迦膩色迦王一世(Kanishka I)的統治時期,大乘信仰的文學、藝術創作和傳教活動都受到印度各王室的全力支持。因此,大乘信仰興盛的地區不只限於印度西北部,也包含了絲路沿線的國家。事實上,最早一批到達中國的譯經師、雕像師並不是來自於印度本土的人士,而是安息人(Parthians)、塞西亞人(Scythians)、索格第安人(Sogdians)與其他中國所謂的西域人士。從此,大乘信仰沿著新發現的絲路,隨著僧侶、香客和商人的足跡,漸漸向東傳輸而去,也逐漸吸納了漢文化而更加茁壯。犍陀羅佛像藝術的興起,也一樣地,開始傳輸到印度各地,提供了新興塔寺供養族群的崇拜需求。在《般舟三昧經》中有關「觀想佛像」所描述的方法與形象,就充分流露出「希臘式明朗智慧和神秘微笑」的風格(如下圖所示)。

2.4 法滅百年後,佛像雕塑藝術大興
AD 150~250年間,犍陀羅的佛像雕塑藝術已經如火如荼地傳遍印度各地,影響所及也使摩偷羅、案達羅(阿瑪拉瓦提佛塔所在地)都豎立了特有的美術風格,成為著名的美術之都。而由塔寺供養族群所推動的大乘運動更是澎湃洶湧,他們又回頭攝取婆羅門祭司的供奉儀軌,開始大規模地雕塑佛、菩薩的神像,並建立起莊嚴的祭壇進行各種偶像和儀式崇拜。

從以上的史蹟可以清楚地看出,佛像雕刻的出現大約可以被明確地分割成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
(1)阿育王時期(Mauryan era BC 322~180):佛教弟子們並不認為形象可以代表佛陀偉大的人格德行。不論南北傳的原始聖典(《雜阿含經》或《相應部》)裡,都一致記載佛陀以法自喻的教示,祂說:「見法即見佛,見佛即見法。」而在北傳漢譯的律典中更有「佛身像不應作」的規範。茲摘錄《十誦律 (卷48) 》相關的內容如下:
爾時給孤獨居士信心清淨。往到佛所頭面作禮一面坐已。白佛言。世尊。如佛身像不應作。願佛聽我作菩薩侍像者善。
由此可知,佛陀的形象是超越容貌和體型的精神量度,不應以偶像的方式進行儀式崇拜。所以,虔誠如阿育王者也只能以法輪、菩提樹、足跡、禪座…等來表達對「法(見法即見佛)」的追思而已。

(2)巽迦王朝之後(Shunga dynasty era BC180之後):由於受到希臘人像藝術的衝擊,後世的佛弟子們也開始尋求將佛陀的本生故事、教導以及對祂的崇拜,以具體的人像表達在石刻上。又因為受到本生(菩薩)故事不斷地被傳出的影響,十方諸佛、菩薩的雕像就跟著陸續出現了。

圖片說明:
1. 公元81年間,迦膩色迦王所鑄造的金幣和銅幣上,就可以看到完整的人形佛像。
2. 公元第二世紀,犍陀羅佛像的興起深受希臘雕塑風格的影響。
3. 大乘《般舟三昧經》中有關「觀想佛像」所描述的方法與形象,充分流露出「希臘式的明朗智慧和神秘微笑」。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倡印《密跡》一書

文章 slake » 2017-08-26, 07:31

印度大乘信仰的滅亡

公元2001年3月2日,座立於阿富汗巴米揚,世界最高的立佛雕像(東大佛高37米,西大佛高55米)傳出了令人震驚的隆隆炮聲——伊斯蘭的塔利班政權對兩座已在世上靜靜佇立了逾1500年的大佛像下手了!他們竟然動用了裝甲車、反坦克火箭炮、迫擊炮、加農炮等武器來轟擊大佛像。事實上,穆斯林摧毀大乘寺院和佛像的記錄,早已史蹟斑斑可考,茲略述如下:
(1) 公元727年,穆斯林在印度信地奠立根基時,當地的大乘信仰就開始遭受殘酷的迫害。
(2) 公元10世紀,阿富汗的穆斯林入侵印度,隨即進行驅趕和屠殺寺院的僧人和信徒,掠奪所有大乘寺內的財物又將寺院夷為平地。哥奇林的蘇丹王則征服印度旁遮普而在西北印建立穆斯林王朝,同樣地殺戮了許多異教徒,使得大乘信仰在該地土崩瓦解,幾乎蕩然無存。
(3) 公元962年(宋,建隆三年),穆斯林的喀拉汗王朝向西域的于闐發動宗教戰爭,對該地區的異教徒長期採取野蠻的軍事攻擊。以大乘信仰為國教的于闐李(聖天)氏王朝,曾向大宋求援未果,只能率領西域各族人勇敢地對抗穆斯林聖戰。穆斯林的史詩記載著當時的聖戰士曾高唱︰「我們像奔馳的河流,攻陷了大小城池,摧毀了諸多佛寺。我們在佛菩薩像的頭上撒尿,進行穆斯林聖戰。」
(4) 公元11世紀,早已接受伊斯蘭教的突厥人再度入侵北印度,建立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伊斯蘭帝國——德里蘇丹國(Delhi sultanates)。奄奄一息的大乘信仰和印度教又遭受嚴重的打擊。但印度教經過教義調整和武力反抗後,逐漸與穆斯林征服者妥協而得以繼續存活。大乘信仰卻因為種種內外因素,例如:無論是在穆斯林征服北印度的前後,大乘信仰一直都受到印度傳統政權的打壓,又遭受穆斯林政權的蹂躪,在內外交相迫害之下,穆斯林輕易地攻佔塔拉因、波羅奈國、比哈爾邦、西孟加拉、古爾的艾伯克等,肆無忌憚地搗毀有千年以上歷史的大乘信仰中心—超戒寺、丹塔普利寺、那爛陀寺(僧伽大學)等,甚至連建築寺廟的石塊也被拋入河中。那爛陀寺遍地荒草,全部化為廢墟,而殘存的佛像都被斷頭、斷手、斷腳、斷鼻、斷耳、斷身乃至支離破碎,幾乎所有的大乘信仰文物都被毀滅無遺。
(5) 13世紀,所有印度大乘的僧侶都已被屠殺殆盡,少數倖存者只能逃往尼泊爾、西藏、緬甸、柬埔寨。例如:超戒寺的最後一位住持—薩迦師利跋陀羅曾逃亡西藏,後來又返回印度迦濕彌羅(喀什米爾),雖然有心要重振大乘信仰,但已欲振乏力,他在1225年圓寂。
(6) 14世紀,穆斯林王朝在喀什米爾建立,該地試圖復甦的大乘信仰又完全被滅絕。至於南印度(德干高原)被穆斯林攻陷時,不但大乘信仰全毀,連印度教也衰落了。
(7) 15世紀,東印度群島(印度尼西亞)、馬來亞的穆斯林國家又以武力將大乘信仰和印度教通通趕出這一地區,進而在東南亞構築了一個伊斯蘭文化圈。

印度大乘信仰被穆斯林全面滅絕的主要原因,係緣自伊斯蘭教義《布哈裡聖訓 6:60:80》穆罕默德回答:「忠實的宗教諄諄教誨下面的教條:『按先知傳播教條的比例,和他的信徒努力剷除了多少偶像崇拜的數量,將來在天堂裡將獲得相稱的報酬。』所以他必須靠上帝的幫助,從一切印度地面上,連根拔除偶像崇拜。」

佛教原本主張四姓平等,其創建立場是反對印度的種姓制度,尤其是婆羅門教的祭司代言和祭祀文化。法滅之後,大乘信徒卻不惜以佛菩薩的雕像搭配各種咒語、禁忌,進行塔寺崇拜的繁複祭典與祈福消災儀式等,因而讓大乘信仰逐漸地走回了婆羅門的老路,進而全面回歸印度文化的大熔爐。公元12~14世紀,高棉(柬埔賽)的吳哥王朝陸續建立了宏偉的石窟和寺廟建築,搭配著眾多印度教諸神與大乘佛、菩薩的雕像,尤以位於其中心的「巴戎廟」更是典型的代表,這些龐大的古蹟群像在在都見證著「佛梵交錯乃至佛梵同行」的史實。回顧上述這段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伊斯蘭教向中亞、南亞、東南亞的擴張,幾乎就是一部全面摧毀大乘信仰的歷史。對於當代正殷勤禮拜、供養著佛菩薩像的(藏傳和漢傳)大乘信徒,乃至南傳大乘菩薩道信徒而言,可能都難以相信這些神聖莊嚴而神威顯赫的佛、菩薩像,非但未能倖免於宗教災難的破壞,還曾讓虔誠禮拜、祭祀的信徒們深刻地感受到毀滅性的痛苦。

圖片說明:
1. 公元2001年被塔利班政權摧毀的巴米揚立佛雕像
2. 吳哥窟中心區見證大乘信仰「佛梵同行」的典型建築—巴戎廟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倡印《密跡》一書

文章 slake » 2017-08-31, 14:52

佛梵交錯、同行的經證之(1)—《楞伽經》

1. 根據當代兩位華人佛學大師—呂澂和印順導師的考證研究,先後都獲得類似的結論:《楞伽經》乃是印度婆羅門的教典,旨在弘揚其迦旃延佛的梵天之教,並強烈貶抑瞿曇(釋迦佛陀)的教導,認為釋迦佛子只是故意撓亂世間,破壞梵天之教的外道罷了。
2. 然而歷史上「認賊作父」的弔詭戲碼,往往出乎宗教對立的邏輯之外。原為婆羅門教典的《楞伽經》,竟然是由大乘祖師求那跋陀羅首先完成漢譯的四卷版本。猶如狸貓換太子的劇本,神不知、鬼不覺地竟讓《楞伽經》成了中國大乘,尤其是禪宗的教典。
3. 求那跋陀羅譯師約於公元435年,應劉宋之請漢譯《雜阿含經》,爾後陸續譯出《勝鬘經》、《央掘魔羅經》、《小無量壽經》…等。譯師更在荊州宣講《華嚴經》,廣演大乘教法,世稱「摩訶衍(大乘)」。他是中國大乘楞伽宗的始祖,也是菩提達摩的老師,勉強算是禪宗的祖師公。
4. 菩提達摩原本是婆羅門的修士—壁觀婆羅門,他的禪法係以《楞伽經》印心,而後傳授於二祖慧可。慧可的弟子主張『專唯念慧,不在話言』(即所謂「不立文字」),其唯心論、禪法、頓悟、漸修之法奠定了禪宗開宗的基石,世稱楞伽師。
5. 根據婆羅門教典《楞伽經》所編纂的偽經《大乘起信論》則成了四祖道信開創『東山法門』的法典。
6. 《景德傳燈錄》上也記載了五祖曾在牆壁上畫有〈楞伽變相(修定)圖〉,這就是一脈相傳所謂的如來禪。
7. 禪宗從初祖達摩,代代都傳授以「楞伽(婆羅門教典)印心」的如來禪。一直到了六祖惠能大師才改以「《金剛經》(大乘經典)印心」,這就是如來禪與祖師禪的區隔。
8. 當代的禪宗泰斗南懷瑾再度以《楞枷大義今詮》來詮釋禪法,而蕭平實則以三冊解說楞伽經的煌煌巨著來詮釋佛法。看來歷史的軌跡並無法終止佛梵交錯的時空,更無法平息佛梵並行的流行浪濤。

茲再度摘錄《翻案》的一則公案給大家參考,以見證「佛梵交錯、並行」的史實。
11.1《楞伽經》考證
乙:「大師你好!我是公元2002年間的台灣居士某乙,跨越時空來到少林幫你考證《楞伽經》。」
摩:「經典是用來修行,不是用來考證的。」
乙:「大師!是你先破壞宗門規矩的。」
摩:「怎麼說?」
乙:「禪門是主張『不立文字』的,你卻多此一舉帶來了『教外(外道)別傳』」
的《楞伽經》,引發了1500年的公案禪風,太可怕了!」
摩:「何以見得?」
乙:「連1970年代的台灣禪學泰斗南懷瑾老師,都曾經為了註釋《楞伽經》而付出了寶貴的青春歲月。一直到今天,還有許多位像是台灣蕭平實一類的人士,仍然根據《楞伽經》在解說佛法,並且寫成皇皇鉅著,影響所及實在是滿廣泛的。」
摩:「見不得人家好,是不是?」
乙:「那倒不是。如果他們跟你一樣,也坦承是『壁觀婆羅門』派系的話,那就無所謂了,可是他們卻口口聲聲說《楞伽經》是『佛說』,這就扭曲了事實的真相。」
摩:「說《楞伽經》是『佛說』有什麼錯誤?《楞伽經》本來就是弘揚迦旃延佛的教導啊!」
乙:「大師!拜託!這裡是震旦(中國)耶!不是印度,你要搞清楚!」
摩:「有什麼不同?」
乙:「你們印度人稱呼耆那教主、婆羅門教主…都叫佛陀;中國人一聽到佛陀就以為通通是佛教。你看,1500年來中國人一聽你說『諸佛妙道』,就一直把你這位印度來的婆羅門當作是佛教僧侶看待,讓人百口莫辯。」
摩:「禪法本來就在『明心見性』,不在於區分教派,即使弄錯了佛陀也無礙於禪門心法。」
乙:「即使就『心』、『性』而言,佛教釋迦佛陀的教導與婆羅門迦旃延佛的教導和立場也是截然不同的。」
摩:「何以見得?」
乙:「看看《楞伽經》上貶抑釋迦佛陀的經文,你就知道了!」
摩:「哪一段?」
乙:「你帶《楞伽經》來華的,難道自己不知道?還問我!」
摩:「我看不出來。」
乙:「讓我請出大乘權威印順導師的《佛教史地考論》中,p223的〈楞伽經編集時地考〉一文來跟你說明。為了方便你瞭解內容,我用()補註如下。」
印:「(《楞伽經》文有)一(段)說:『談論戲笑法;長行與解釋;如是我聞等,迷惑於世間。』二說:『於我涅槃後,釋種悉達多、毘紐大自在、外道等輩出。如是我聞等,釋師子所說…』」
乙:「看吧!《楞伽經》文批評釋迦佛陀『如是我聞』的經典是在『迷惑於世間』;又說『釋種悉達多(佛陀)』是『外道等輩出』。這立場很明顯,根本就是敵對的嘛!」
摩:「那迦旃延佛的立場到底是什麼?」
印:「迦旃延佛自以為出於學派分流之前,代表印度文化統一而根本的立場;以釋迦等為外道,為迷惑於世間的。這樣的見解,非釋子所應有的。迦旃延佛…自認為(是)從梵天王生的婆羅門(迦旃延即婆羅門十八姓之一);(《楞伽經》的)編集者想像中的正法,不是《吠陀》(古奧義書)是什麼?我以真常唯心論為佛梵雜揉,以《楞伽經》為證,覺得非常可信。」
丙:「某乙!請別信口開河,以免涉及毀謗,《楞伽經》並沒這些記載。」
乙:「不是我信口開河,是印老的精心考證。印老治學嚴謹,曾經專文論述《漢傳禪宗與如來藏學派的錯誤》,不可能故意毀謗。」
丙:「只憑這兩段經文就能判定《楞伽經》是外道經典嗎?」
乙:「已經很夠了!一個雞蛋只要一撬開蛋殼就知道是不是壞蛋了。如果,你還想再聞一聞,那麼請再看一段《楞伽經》文:『諸天及梵乘,聲聞緣覺乘,諸佛如來乘,我說此諸乘,乃至有心轉,諸乘非究竟。』看吧!婆羅門批評佛教諸乘都是不究竟的。」
丙:「只憑這三段經文就能判定《楞伽經》是婆羅門經典嗎?」
丁:「那就再來一段《楞伽經》文:『世尊說偈:須陀槃那果,往來及不還,逮得阿羅漢,是等心惑亂。』看吧!這位婆羅門世尊完全否定了初果、二果、三果和四果阿羅漢的果證,說這些聖弟子都是『心惑亂』。」
丙:「只憑這四段經文就能判定《楞伽經》是婆羅門經典嗎?」
乙:「其實《入楞伽經》代表的就是印度婆羅門文明入侵楞伽(古音:蘭卡,斯里蘭卡)島的史實。倒是漢譯的《楞伽經》有好幾個版本,例如:劉宋譯本《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魏譯本《入楞伽經》,唐譯本《大乘入楞伽經》…等,這些譯本的文辭雖有差異,但宗旨和內容卻是一樣的。如果你還不相信,自己可以上網或到圖書館查閱各版本的相關資訊嘛!但我想『裝睡的人是怎麼樣也叫不醒的』。」
摩:「不必查閱啦!倒是南大德、蕭大德他們有幸跟印順導師同在台灣,為何不搞清楚呢?」
乙:「你自己都搞不清楚了,怎能怪你的徒子和徒孫呢?可憐!1500年來,有多少自稱釋迦佛弟子的人在青燈黃卷下孜孜矻矻,苦苦地鑽研《楞伽經》呢?」
摩:「嘿!嘿!嘿!印順導師雖然這麼辛苦地考證,可是又有幾個人會相信?教外別傳的宗門還不是藉著『佛說』的經題,繼續度化那些自稱是釋迦佛的弟子。」
乙:「貴宗門利用佛梵雜揉的經典來戲弄、欺騙、侮辱釋迦佛陀的教義,這是謗佛、謗法、謗僧的行為。」
摩:「有這麼嚴重嗎?從婆羅門的角度看來,卻是護持迦旃延佛的教導呢!」
乙:「大師!此佛非彼佛!請公開表明你的身份,儘速終止1500年來在中國所釀成的禪禍吧!」
摩:「你看我的儀容—留著絡腮鬍子,穿著大慧式衣袍,手拿三岐杖,打出唬唬生風的神功,這像佛門僧侶嗎?作為一個壁觀婆羅門,我從未刻意隱藏自己的身份,你能怪我嗎?」
乙:「大師!很難辨識。有個精心化妝而且穿戴很華麗的巫上師,以觀音信仰雜揉錫克教義在台宣教,弟子們也都毫不懷疑地認為她是在宣揚佛法。」
摩:「即使《楞伽經》是婆羅門吠陀的梵天之教,難道我就沒有權利來華傳教嗎?」
乙:「大師!宗教信仰自由,你當然有權利傳教,只是不應該利用佛梵雜揉的仿冒方式來毀謗真正的佛、法、僧三寶。仿冒是違反智慧財產權的惡劣行為,你知道嗎?」
摩:「要怪就怪你們自己,歷代祖師大德們自己為何不搞清楚?」
乙:「大師!是你把少林搞混了!你未來之前,少林寺原本有位開山祖師—跋陀尊者,一直在解說、弘揚釋迦佛陀的教導,原始學風曾經盛極一時。如今,少林已經完全落入你的手中了,而且也已經名揚全世界了,乃至台灣四大山頭中,竟有三個都自稱是禪宗法脈。大師!就請你放過華人吧!給華人一個重新學習真正佛法的機會,好嗎?」
摩:「我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如今早已根深蒂固,誰能撼動我禪門!?」

圖片說明:手持三岐杖,身穿大慧式衣袍的壁觀婆羅門—達摩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倡印《密跡》一書

文章 slake » 2017-09-04, 11:46

佛梵交錯並行的經證之(2)—《楞嚴經》

除了分別矗立於台灣北、中、南、東部的四大山頭之外,台灣還有大約2341座的大乘寺廟,總計約有23660個出家人,每天一大早起床盥洗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大殿排班作早課—大都從誦念〈楞嚴咒〉(內含於《楞嚴經》)開始一天的修行生活。

約在法滅730年後,公元710年左右(唐神龍年間)《楞嚴經》才由梵僧以口誦方式傳入中國並完成漢譯。由於《楞嚴經》的梵文原本從未出現過,所以在明末以前並未被列入正式的譯經目錄中。由於此經的來歷不明確,所以有些佛教學者認為它是唐代的創作,再偽託為印度傳入的作品。印順法師則認為它是晚期才編輯出來的,屬於大乘如來藏真常唯心系列的作品。

但在明朝之後,此經成為顯學,明末四大高僧(約在公元1500年後)皆對它極為重視並全力弘揚,例如:憨山德清大師作《楞嚴經懸鏡》,蕅益智旭大師作《楞嚴經玄義》、《楞嚴經文句》…等。一直到清末民初,此經仍然被高度尊崇,尤以淨土宗為最。例如:《楞嚴經》中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被印光大師列入「淨土五經一論」中的第5經。因此500年來,《楞嚴經》長期被漢傳大乘教界高度推崇,不但大雄寶殿上的長調歌音唱誦不絕,甚至還被讚美說:「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

其實若從歷史的軌跡來看,公元700年間,正是印度教學者—吠檀多學派的商羯羅以純粹的梵文《奧義書》及《梵王經》註釋絕對的純粹一元主義,進一步統合了當時秘密大乘所根據的主要經典,例如:《金剛頂經》等經咒,並將大乘信仰所崇拜的釋迦摩尼佛像,並列於印度教殿堂上的諸神之中,稱之為「第九位毗濕奴」。已經不再像《楞伽經》的內容,一味地貶抑並侮辱佛陀的教導,反而說佛陀是輪迴示現於世間的第九位毗濕奴,故意來撓亂大梵天的信仰,以考驗並砥礪印度教徒的信念和修行。這就像初期大乘《妙法蓮華經》裡所說的,提婆達多背叛佛陀是生生世世故意示現來撓亂世尊的菩薩行,並肯定他終必成佛的論調一樣。商羯羅的論述和第九位毗濕奴的尊崇,漸漸地調和了衝突的信念,促使秘密大乘信仰在實質上全面回歸到印度文化的大熔爐。瞭解了這樣的時空背景,再回頭來看看那個時代的作品《楞嚴經》,就不難瞭解佛學大師呂澂的考證分析了。茲摘錄《密跡》中附錄的一則公案,提供大家參考如下:

7.3楞嚴咒
甲:「清晨早課一開始就要誦唸一篇好長好長的楞嚴咒,這算不算『綺語』?」
乙:「怎麼說?」
甲:「說一大堆自己和別人都聽不懂的話,有意義嗎?」
乙:「從不懂語意的觀點看來,似乎是沒什麼意義。」
甲:「那麼說一堆無意義的話不就是『綺語』嗎?」
乙:「法師們並不是彼此在『談話』而是在『背誦』。」
甲:「但是他們正對著佛陀發言,不算對佛『綺語』嗎?」
乙:「那是『佛像』並不是『佛陀』本人,『佛像』能夠聽懂印度梵語、閩南語或北京話嗎?何況誦咒是在『發聲』背誦譯音,並不是在『發言』。既然不是在交談、敘事,所以就談不上『綺語』。」
甲:「到底『楞嚴咒』本身有沒有意義可言?」
乙:「我聽一位來自尼泊爾且精通梵漢語言的法師說過,楞嚴咒很有內涵。」
甲:「能否轉述來聽聽?」
乙:「他說:楞嚴咒是在唱誦許許多多印度教諸神的名字,每一句都呼喚著一位神祇。」
甲:「印度教不是外道嗎?如果是佛陀的信徒,為什麼每天要花那麼多時間來崇奉印度教諸神呢?」
乙:「別提了!老話一句,歷史的悲劇!自己用心去研讀公正客觀的佛教史吧!」
甲:「別拐彎抹角!說清楚!講明白!為什麼佛教經典要唱誦印度教諸神的名字?」
乙:「因為《楞嚴經》根本就是一部偽經!」
甲:「誰說的?難道台灣乃至千百年來的祖師大德們都不知道?」
乙:「近代中國佛學研究者-呂澂的考證如下:『《楞嚴》一經,集偽說之大成,蓋以文辭纖巧,釋義模稜,與此土民性喜鶩虛浮者適合,故其流行尤遍:賢(首)家據以解緣起,(天)台家引以說止觀,禪(宗)者援以證頓超, 密宗又取以通顯教。宋明以來,釋子談玄,儒者辟佛,蓋無不涉及《楞嚴》也。一門超出而萬行俱廢,此儱侗顢頇之病深入膏肓,遂使佛法奄奄欲息,以迄於今,迷惘愚夫堅執不化者猶大有人在。邪說不除,則正法不顯,辭以辟之,亦不容已也。唯此經流傳旣久,附會滋多,辨析披陳,遽難周盡。』於是,呂澂又詳細列舉了100條偽造《楞嚴經》的事證。這些考證成果讓台灣許多有智之士都陸續知道:《楞嚴經》根本就是一部偽經!」
甲:「既然知道了,怎麼還繼續唸下去?這下子『明知故犯』該算『妄語』了吧!」
乙:「已經跟你說過了,『背誦』又不是在『交談』,好嗎?」
甲:「知道卻又不捨掉,那要怎麼說?難道就像毒癮,明知不好卻戒不掉嗎?」
乙:「『知道』和『做到』之間本來就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何足為奇?」

圖片說明:印度教將釋迦佛陀收編為「第九位毗濕奴」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倡印《密跡》一書

文章 slake » 2017-09-07, 16:56

佛梵交錯並行的經證之(3)—《大般涅槃經》

原始聖典—巴利《長部經》第16經《大般涅槃經(Mahaparinibbana Sutta)》的內容是敘述佛陀在滅度前三個月與阿難尊者一路遊化人間各處的足跡與開示記錄。緣起於佛陀與阿難遊行至遮波羅廟(capala cetiya)時,佛陀曾再三提示阿難「四神足修行已達到極致的聖者,可以再延壽住世一劫以上。」但是當時阿難的心被魔所遮蔽,並未及時地請求佛陀久住世間,佛陀於是決定應魔所請而捨壽進入無餘涅槃。巴利版的《大般涅槃經》記載了佛陀進入無餘涅槃前,遊行渡化諸方的實況與教導。在北傳《長阿含經》裡也有近似此經內容,乃由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所共譯的《遊行經》。

法滅兩百多年後(約於公元3世紀間),南印度大乘經典的作者開始以「移花接木」和「狸貓換太子」的手法,改編並梵化了巴利版《大般涅槃經》的內容,完成了梵文版的《大般涅槃經》,其漢譯本則以北涼曇無讖所譯的《大般涅槃經》四十卷為代表作。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移花接木」的手法。大家都知道,原始聖典的集成是在佛陀滅度那年的雨期安居期間,由大迦葉尊者召集500位阿羅漢開會,會中由阿難尊者誦法,優波離尊者誦律,並在摩竭陀國的阿闍世王發心四事供養的護持之下,才能順利地完成原始聖典的集結。大乘版的《大般涅槃經》內容與原始巴利版的《大般涅槃經》截然不同,為了避開「未經正式集結而自行偽造經典的嫌疑」,大乘版一開題就先以移花接木的手法,把大迦葉尊者、阿難尊者和阿闍世王及其眷屬全部「隔空抓走」,其開經文提到:「十方如微塵等諸佛世界,諸大菩薩悉來集會,及閻浮提一切大眾亦悉來集。唯除尊者摩訶迦葉、阿難二眾、阿闍世王及其眷屬。」然後植入一個「迦葉菩薩」作為代言人,意思就是說,佛陀臨終前,另有規模更龐大,而大迦葉和阿難兩位都沒能參與的「大般涅槃經集結法會」。

至於阿難為什麼會缺席這麼重要而龐大的法會呢?作者再度發揮了大乘魔幻的神力—移花接木,將巴利版《大般涅槃經》裡提到「阿難的心被魔所遮蔽」這一段,稼接到大乘版的《大般涅槃經》卷四十說:「阿難比丘在娑羅林外,去此大會十二由旬,而為六萬四千億魔之所嬈亂。」所以才不能來參加這次的大乘法會。在巴利版《大般涅槃經》裡,阿難尊者明明是一路都隨侍在佛陀左右,即使被魔干擾時,他也隨侍在佛前;大乘造經者卻改編劇情,把他幻化到「十二由旬之外的魔群」中去了!然後,一直等到全經都要結束了—最終一回的卷四十,佛陀才要求文殊菩薩持咒前往搭救阿難回到法會現場。更不可思議的是,佛陀竟然命令阿難受持與廣為流通這部大乘版的《大般涅槃經》。想想看!阿難尊者從頭到尾都沒有在現場聆聽經文,而佛世時也沒有文字記錄,阿難尊者要如何誦出「如是我聞」?豈不是強迫他違破妄語戒?又要他如何誦持流通這部從沒聽過其內容的經典?大乘造經者真是「吹牛不打草稿」,竟然還把牛皮給吹破了—前後矛盾!

其次讓我們來看看大乘版《大般涅槃經》的作者,再度以「狸貓換太子」的手法,將巴利版《大般涅槃經》中「依經(sutta )依律(vinaya)」判定真偽佛教的「四大教法」,替換成了「四依—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其實早在公元1949年,比利時學者Lamotte已注意到原始的聲聞佛教與大乘信仰有著不同的判教原則。他在〈佛教文本詮釋〉一文中指出:最早期佛教的經律聖典是以「四大教法(cattaro maha-padesa)」來評估經文是否正確,但是「四依(經)(catuh- pratisarana-sutra)」並不存在於最早期佛教的經律聖典裡。詳言之,不曾見於最早期的阿含經與律藏,也不見於上座部所傳承的巴利語系三藏中。「四依」所反映的時代背景,應該是說一切有部極盛時期的論典,一直延伸到後來,成為新興「初期與中期大乘經典」所強調的重點。

大乘造經者為什麼要想方設法用狸貓—四依,來替換太子—四大教法呢?因為如果依照佛陀所教導的「四大教法」—依經依律來判斷真偽,那麼法滅後所編撰的大乘經典就都無所遁形—不符合原始集結的經律準則,那又要如何教大眾信服?所以大乘版的《大般涅槃經》裡,就由迦葉菩薩倡言「四依」以替換「四大教法」,才能讓大乘經典開創出完全嶄新的局面來。

大乘《大般涅槃經》卷六〈如來性品〉裡,更藉佛陀之口,親自解釋「四依」的要義:
1. 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人者,即是聲聞。法性者,即是如來;聲聞者,即是有為。如來者,即是常住;有為者,即是無常。它的意思是說:「依止法,即是依止法性;不能依止的人即是聲聞弟子。」
2. 依義不依語者,義者名曰覺了;……是名依義不依語也。
3. 覺了義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滿足;滿足義者,名曰如來常住不變;如來常住不變義者,即是法常。這裡所謂的「依了義」就是強調依止大乘如來藏思想「常住不變」的教義,這與大梵天的永恆長住義相似。
4. 「依智不依識」的部份,經文提到:依智不依識者。所言智者,即是如來。若有聲聞不能善知如來功德,如是之識不應依止。若知如來即是「法身」,如是真智所應依止。若見如來「方便之身」,言是陰界諸入所攝食所長養,亦不應依。是故知識不可依止,若復有人作是說者,及其經書亦不應依。此四依係將巴利版《大般涅槃經》中,佛陀入滅的無常色身改寫為涅槃常住的法身,以對抗原始佛教的「無常」教法。

就這樣,大乘版的《大般涅槃經》以「四依」代換了巴利版《大般涅槃經》裡的判教準則—四大教法,而將原始佛教中「無常」、「苦」、「非我」的核心教義,透過佛梵雜揉的技巧,轉換成佛梵並行的大乘主張—「常」、「樂」、「我」、「淨」。更離譜的是,此經不但要阿難誦持流通,還要求比丘僧團也要一體奉行「四依」法。如經文提到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來所說真實不虛,我當頂受。譬如金剛珍寶異物,如佛所說:『是諸比丘當依四法,何等為四?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如是四法應當證知,非四種人。」意思就是說,應當要認同「四依」,而非依止四種人—親聆世尊法語而證得初果、二果、三果與四果的聲聞聖者。

總而言之,大乘版《大般涅槃經》旨在闡述其「真空妙有」的理念,其中心思想,主要有三:
1. 佛身不滅,如來常住;
2. 闡提成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3. 佛性具四德:「常、樂、我、淨」
其目的在取代原始佛教教導無常、苦、非我的真相,以及寂靜、清涼、永滅的涅槃定義。儘管大乘版《大般涅槃經》所撰寫的時、空、人、事、地、物有這麼明顯的虛構、錯誤與扭曲,但是對於不重視經律與史實的華人佛教徒而言,還是難以分辨兩部《大般涅槃經》當中的真假虛實。後世竟有這麼多的大乘神弟子幫忙篡改、誦持、流通經文,無怪乎佛陀曾預告阿難:「今正法唯住500年!」

推薦閱讀:對於這個主題有興趣的法友,請詳細閱讀呂凱文教授(現為南華大學終身學習學院院長)的大作:以兩類《大般涅槃經》之判教原則的詮釋學轉向問題 file:///C:/Users/slake/Desktop/Satyabhisamaya_41-02.pdf

圖片說明:狸貓換太子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