祇園導覽

討論內容無限制,但嚴禁任何辱罵言詞及商業性廣告!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祇園導覽

文章 slake » 2017-07-12, 13:39

網誌 (2):祇園導覽

自1971年開始閱讀《佛陀的啟示》一書起,筆者就積極地以「親身實踐」的方式(包括四念處、布施、供養、參訪善知識、唸佛、吃素、靜坐、灌頂、持咒、聽經聞法、經懴法會、閉關參禪…等)探討並體驗南北傳三藏所記載和流傳的各類法門。其間雖然充滿了感性、感應與感動,但除了四念處的修習之外,幾乎都讓我付出了身心與錢財的高昂代價。一直到1989年,前後共計耗費了18年的光陰,整個探索正法律的旅程才告一段落,因而寫下了《史念原始佛法》一書,並開始以「祇園導覽員」作為今生的職志,除了自修自證之外,也希望有助於未來的行者能直接認識世尊的正法律,避免長時間而不必要的探索與蹉跎。接下來,一面導覽一面從各個不同的面向、途徑(例如:禪、淨、密、律…)記錄下通往祇園的沿途風光,並為讀者描述整個旅程所見所聞的「三寶史蹟」,不知不覺又投入了大約18年的時間,才彙編成現代版的「台(唐)三藏西遊記(法鏡室系列叢書)」。一路走來,本想要扮演西遊記裡的領航員-孫悟空,誰知經常被讀者罵到臭頭,反倒成了豬八戒。

不過,這36年漫長的旅程和記錄,對於當代的佛教徒而言,恐怕沒有多少人會有興趣前往探尋。因此,我把整個旅程又濃縮成五張「祇園導覽表」如下,懇請您能給我3.6小時,讓我當您的嚮導,運用時空掃瞄儀(Space-Time scanner)帶您快速地穿梭2500年的時空,追溯盛唐玄奘大師西渡流沙的足跡,以及劉宋求那跋陀羅與東晉法顯大師遠渡重洋的風帆,前往祇園精舍,謁見佛陀和賢聖的僧伽並聽聞正法,進而進入人生旅途中真正安全的庇護所。

1. 佛教徒不應提倡、堅持或追隨、擁護素食主義者
2. 原始佛教與大乘信仰的差異
3. 原始佛教與南傳信仰的差異
4. 安心之道
5. 三皈依探源
https://oba.org.tw/viewforum.php?f=22

如果機緣許可,希望這份導覽工作能持續到屆滿第三個18年(公元2025年),歡迎大家踴躍參與這趟旅程!


圖片:祇園
下載.jpg
下載.jpg (9.5 KiB) 已瀏覽 48118 次
最後由 slake 於 2019-06-02, 14:07 編輯,總共編輯了 20 次。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向法雨道場致敬

文章 slake » 2018-02-13, 17:34

向法雨道場致敬!
首先還是要再度謝謝大家熱心倡、助、印、贈及閱讀尊者阿迦曼系列的叢書。在《尊者阿迦曼的禪修》一書的第六章,我簡要地列出了個人自1987年開始或委託僑生,以及代表台灣原始佛教協會(籌備會),頻頻遠赴斯里蘭卡、泰國各地拜訪、親近、供養南傳上座僧團(包括尊者阿迦曼、阿姜查…等道場)的相片。旅途雖然勞累、艱辛甚至危險,心中卻法喜充滿,毫無畏縮、厭倦或恐懼。台灣當然也有許多虔誠的信眾殷切地盼望著,能有「常施、樂施、捨施、自手施」的機緣,因此特別在此與大家分享一則好消息:

位於嘉義的法雨道場乃是台灣早期認同並倡導「原始佛教」的先驅(從張慈田的新雨月訊開始),20多年來,它一直是個相當堅持,甚至提倡有機素食主義的道場,如今已經放棄了堅持素食主義的傳統。更難能可貴的是,法雨道場的住眾目前每星期、每月都排定了托缽乞食的行程(詳如下列),希望能夠循序漸進地達成「日日托缽」的常規。非常佩服法雨道場抉擇並開始履行了世尊的正法律-托缽乞食,正命而活。在此南向合掌深致敬意,並願與FB的法友群一起讚嘆、隨喜!

同樣,讓我更感同身受而欽佩、讚嘆的則是林俊雄、葉政奇、黃孟詮、劉建忠四位台灣居士,他們分別在各地區長期承擔著「淨人」的任務,用超乎常人的熱誠和毅力,不計代價地為僧伽、為信眾做出了經年累月的奉獻和犧牲,凡此點點滴滴的努力和護持,都關係著未來,台灣是否能建立起奉行原始佛教的僧聞僧伽?四位淨人無私的人格特質都是我所難望其項背的,唯有讚嘆、隨喜與祝福!

最重要的是,在此籲請台灣法友把握當下與在地的機緣(不必再像我年輕時,飛渡重洋,甚至邀請澳洲的外籍上座長老來台接受供養),即時進行「四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隨病湯藥)」,讓住在台灣以「托缽乞食」正命而活的比丘都能順利地履行比丘「日日托缽乞食」的義務,也期望未來能讓奉行原始佛教的僧伽得以久住台灣,長為人天的眼目和福田。

茲將法雨道場目前的托缽行程概述如下:
(1) 每星期六.早上8點從法雨道場出發.在附近的村子托缽. 平時隨行參加托缽的人數,約5~7人。
(2) 每個月的5日,早上8點從法雨道場出發,前往【嘉義縣和睦村的三和市場】托缽。 約8點15分~30分到達市場。平時隨行參加托缽的人數,約8~10人。
(3) 每個月的15日,早上8點從法雨道場出發,前往【嘉義市的東市場】托缽。 約8點15分~30分到達市場。平時隨行參加托缽的人數,約8~10人。
(4) 每個月的25日,早上8點從法雨道場出發,前往【嘉義市的南門田市場】托缽 約8點15分~30分到達市場。平時隨行參加托缽的人數,約8~10人

另:法雨道場每2個星期上課一次,中午居士會備有一般餐點,非常歡迎曾兄揪團參加,共襄盛舉,晚上也可以留宿道場。

詳細資訊,請聯絡法雨道場的淨人:林俊雄 0934-002339
法雨道場 TEL05-2530029 地址:606 嘉義縣中埔鄉同仁村柚仔宅50-6號

附記:《佛教徒不應提倡、堅持或追隨、擁護素食主義者》
viewforum.php?f=22&sid=8be28421480b2f65a6daf7caf515324e
圖片:法雨道場外觀
下載.jpg
下載.jpg (9.79 KiB) 已瀏覽 48155 次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祇園導覽

文章 slake » 2018-04-13, 15:23

摘錄《史念原始佛法》

13. 秦始皇
公元前237年左右,印度阿育王正在大興佛塔,並促請大師前往週邊各國傳教。當時,向西北方曾一度傳到犍陀羅和大夏等地。而於公元前214年左右,據說輾轉又傳到中國,當時正值秦始皇33年。

《歷代三寶記第一》,唐朝法琳之《破邪論》說:「秦始皇時,有外國沙門室(釋)利防等18賢者,賚佛經來化始皇。始皇不信,遂將防等囚禁。」此事在道安及朱士行漢經錄中均有提及。對照《史記第六》秦始皇本紀33年記事中,有「禁不得祠」,一般譯為禁止祭拜出現在西方的慧星(智者)。如果把「佛陀」的音譯「浮圖」、「浮屠」、「復豆」、「不得(Buddha佛陀)」用漢音、唐音(近似今日閩南語音)讀出,亦即禁止崇奉西方的聖人—佛陀。

秦始皇為什麼要禁止信仰佛陀?因為當時神仙思想發韌,
1. 始皇28年曾派徐福到東海中求仙;
2. 始皇33年派燕人盧生訪求仙人羨門、高誓;
3. 又派韓終、侯公、石生去尋訪仙人以求取不死藥。
熱心求取長生不死的帝王,貪慾正盛,那有可能相信以「無常、苦、非我」為核心的佛教思想?秦始皇34年,更進一步焚毀詩書百家語;始皇35年,活埋儒生460餘人;使得中國學術思想淪沒,也完全阻斷了上座佛教傳入中國的契機。

公元前206年,秦亡漢立以後,敘利亞王安鐵歐可士三世入侵西北印度。公元前189年,大夏王德米都利奧斯統治西印度,此後西北印度淪入希臘系的王統之下,孔雀王朝日趨衰落,印度內部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兵荒馬亂中,佛教也因為境內反對勢力的壓迫,停頓了宏傳國外的腳步,上座長老之教因印度的內亂外患和秦漢戰亂幾乎同時發生的阻絕,完全喪失了後續流傳中國的機緣。

秦始皇禁佛後經過了278年,一直到公元64年間,漢明帝時,才由西北印的貴霜王朝,經由絲路通過西域,陸續再傳入多神化、國際化的新興大乘信仰,這已經不是當年由釋利防等18位賢者所要傳佈的原始佛教了。

附註:
1. 史書上記載「十八位賢者『賚』佛經來」,亦即要賜給China(河洛音:秦)整套經律。當時印度尚無正式的文字經典記載,所以18位僧人必須分工記誦經、律的各篇相應(例如:蘊相應、諦相應、道品相應…乃至比丘律、尼律、犍度、布薩、安居儀軌…等),如果再加上翻譯,工程就更浩大了。可惜竟被暴君囚禁,讓千秋萬世的華人平白喪失了第一手的經律寶藏《秦譯大藏經》的機緣。
2. 儘管後來佛教的經律論三藏還是陸續傳入大乘中國,但其精準度已充滿了部派和地域誤差。或許是秦始皇囚虐僧伽的罪孽深重,此後2232年間(迄2018年),在這塊廣大的土地上,除了古代的雲南(西雙版那的傣族)區域之外,幾乎再也沒有任何如法如律的僧伽出現過。

圖片說明:2018/4/6山東濱州颳起一陣怪風,竟把世界第一(高18.9米,重達6噸)的秦始皇銅像吹倒了。不禁要無語問蒼天:「是否能再給華人一次認識並學會珍惜原始佛教的機會?」
600_311.jpg
600_311.jpg (47.29 KiB) 已瀏覽 48094 次
最後由 slake 於 2018-04-15, 13:45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祇園導覽

文章 slake » 2018-04-14, 17:19

如何閱讀《比丘律》?
Slake 2018/4/14於台中

由於一再地引述第一、二破僧戒,反覆地說明素食主義違背佛教,結果可想而知。這是最近一位讀者針對拙文《祇園導覽》的公開批評:
Peter Wu
:「愚昧!真是書牘多了反而迷失心智。一個人修成正果與否和吃不吃素根本沒有直接的關係,佛怎麽會設立這種不合常理的東西在戒律裏。你文中所套用的巴利詞 “adhikaraṇaṃ” 原意是接近 ”因由“ 的意思,原文中根本沒提到你擅自添加的五項苦行。Saṅghādisesa 10 戒律的宗旨是要求比丘不可破壞和離間道場,維護道場以和爲貴的宗旨。一切的戒律的目的都衹是爲了幫助出家人專心修行而設立,佛剛入世説法和收弟子時,根本沒什麽戒律可言。一切都是因爲後來人多了發生的事故多了才設立。一切仍舊是爲了初衷幫助比丘能專注而設立。像硬性要求吃素或不吃素這種東西根本是無稽之談,若不是當初佛心慈悲念其弟子營養不夠無法修行,也不會反對吃素論者。更何況當時的歷史場景是因爲 Devadatta 想利用素食論來分裂道場。」
換個角度來説,吃素對修行有什麽好處或壞處?不吃素對修行又有什麽好處和壞處?請先明白一條戒律的固中道理和因緣。」

既然peter讀者給了這麼嚴厲的教訓,正好藉機列出閱讀巴利《律藏》相關的「工具書」,提供大家查閱如下:
1. 日譯《南傳大藏經》
2. 英文版的《東方聖書》(1882 , Vol. 13,17,20)
3. I. B. Horner 女士所譯的《The Book of the Discipline》(英國巴利聖典學會出版1938)
4. 台灣元亨寺出版的《漢譯南傳大藏經》則是轉譯自日本《南傳大藏經》。
5. 台灣李鳳媚編譯的《巴利律比丘戒研究》(法雨道場出版)

如果我們想要自行探討227條比丘戒律的內涵,那麼並非只是「依文解字-把巴利227條戒文翻成中文」而已,譯者首先必須先熟讀比丘戒的《經分別》才能瞭解制戒和修改的因緣,其次《大品》《小品》《附隨》《犍度》…種種生活細節規定、以及戒相的條件、分類、解說,都和比丘的戒律密不可分,也是不能忽略的資料。在此因緣具足的狀況下,才能精確地解讀戒條。茲以「第一破僧戒(僧殘第10戒)」為例稍作說明:

一、首先列出巴利律條文如下:
Saṅghādisesa 10.(Sv. 2, saṅghādisesa 10, 1-3; Vin.III, p172.)
Yo pana bhikkhu samaggassa saṅghassa bhedāya parakkameyya bhedanasaṃvattanikaṃ vā adhikaraṇaṃ samādāya paggayha tiṭṭheyya so bhikkhu bhikkhūhi evam assa vacanīyo “Mā āyasmā samaggassa saṅghassa bhedāya parakkami, bhedanasaṃvattanikaṃ vā, adhikaraṇaṃ samādāya paggayha aṭṭhāsi, samet’ āyasmā saṅghena, samaggo hi saṅgho sammodamāno avivadamāno ekuddeso phāsu viharatī”ti. Evañca so bhikkhu bhikkhūhi vuccamāno tath’eva paggaṇheyya, so bhikkhu bhikkhūhi yāvatatiyaṃ samanubhāsitabbo, tassa paṭinissaggāya, yāvatatiyañ’ce samanubhāsiyamāno taṃ paṭinissajjeyya icc’etaṃ kusalaṃ. No ce paṭinissajjeyya, saṅghādiseso.

二、翻譯中文如下:
僧殘第10戒(第1破僧戒)
若有比丘致力於
1 破壞和合的僧團,或者是
2. 提倡導致破壞的事件,並且固執、不改變。
這位比丘應被比丘們如此規勸:「大德!不可致力於破壞和合的僧團,或者是提倡導致破壞的事件(adhikaraṇaṃ),並且固執、不改變。大德!請加入僧團。和合的僧團實在是處於歡喜、無諍,一起誦戒、安樂的狀態。」
如果這個比丘被比丘們勸告之後,仍然固執。為了使他放棄,比丘們應該勸告這位比丘三次。如果被勸告三次時,他放棄了,這樣實在很好。如果不放棄,犯僧殘。

三、根據戒文瞭解破戒的動機和行為:
1. 動機:破壞和合的僧團
2. 行為:提倡導致破壞(僧團和諧)的事件,並且固執、不改變。

四、判定破戒的標準:
在犯戒的「動機」與「行為」之間,佛陀使用了「vā(或)」字,也就是
1. 只要「心存破壞僧團和諧」的動機,即使沒有「實際的行動」也算破戒。
2. 即使沒有「心存破壞僧團和諧」的動機,卻「提倡、堅持破壞僧團和諧的事件」,也算是破戒。
3. 如果「動機」和「行為」都具備了,那當然破戒了。

五、從《巴利律藏‧經分別‧僧殘十(一)、(二)、(三)》先瞭解佛陀制此戒的緣由-提婆達多提倡並堅持不食魚肉等五項苦行。
茲摘錄巴利律藏原文如下(已瞭解此因緣者,可直接跳過此段):

僧殘十
(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時,提婆達多至拘迦利迦、迦吒無迦利、騫陀毗耶子、娑勿陀達之處作如是言:「友!來!我等對沙門瞿曇作破僧、破〔法〕輪。」拘迦利迦答提婆達多曰:「友!沙門瞿曇是大神通者、大威力者,我等如何對沙門瞿曇作破僧、破法輪耶?」「友!來!我等至世尊處要求五事:『尊師!世尊以種種方便讚歎少欲知足、制欲、頭陀行、樂住、滅漏、精進。世尊!此五法以種種方便成為少欲知足、制欲、頭陀行、樂住、滅漏、精進之勝法也。願世尊:『

1. 諸比丘盡形壽應為住蘭若者,至村落者罪。
2. 〔比丘〕盡形壽應為乞食者,受請食者罪。
3. 〔比丘〕盡形壽應為著糞掃衣者,受居士衣者罪。
4. 盡形壽應為樹下住者,住屋者罪。
5. 盡形壽應不食魚肉,食魚肉者罪。』

沙門瞿曇當不許此五事,我等以此五事告知眾人。友!我等由此五事,可以對沙門瞿曇作破僧、破法輪。眾人實喜信貧苦行故。」

(二)
如是,提婆達多與友徒同至世尊處,頂禮退坐一面。坐已,對世尊曰:「尊師!世尊以種種方便讚歎少欲知足……食魚肉者罪。」「止!提婆達多!欲住蘭若者應住蘭若,欲住村落者應住村落,欲乞食者應乞食,欲受請食者應受請食,欲以著糞掃衣者應著糞掃衣,欲受居士衣者應受之。提婆達多!我許八個月住樹下,亦〔許〕不見、不聞、不疑之三清淨魚肉。」

其時,提婆達多知「世尊不聽許五事」,甚喜而與友徒起坐,右繞世尊而去。如是,提婆達多入王舍城,以五事告知眾人:「諸賢!我等至沙門瞿曇處,乞請五事:『師尊!世尊以種種方便讚歎少欲知足……食魚肉者罪。』沙門瞿曇不聽許我等修持此五事。」

(三)
爾時,眾人中無信心、無淨心、難覺者言:「此沙門釋子等是頭陀行者、是制欲行者。然而,沙門瞿曇是奢侈者,是著念奢侈。」然而,眾人中有信心、有淨心、有賢智、有覺者譏嫌非難:「為何提婆達多企圖對世尊破僧、破法輪乎?」諸比丘聞眾人之譏嫌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提婆達多企圖破僧、破法輪乎?」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提婆達多!汝實企圖破僧、破法輪乎?」「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為何企圖破僧、破法輪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企圖破和合僧或取導致破僧之事件揭示〔於公眾〕而住立,諸比丘應對彼比丘作如是言:『尊者!勿企圖破和合僧或取導致破僧之事件揭示〔於公眾〕而住立。尊者!應與僧伽和合。僧伽實為歡喜、和合、無諍,同一說戒,安穩而住。』諸比丘對彼比丘作如是言已,〔尚〕固執者,諸比丘為令彼比丘捨其執,應三次諫告。至三次諫告時,若捨則善,若不捨則僧殘。」

「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1.「企圖破」者,如何使其分裂、有異、不和合,而求黨結眾。「和合」者,僧伽是同住者,立於同一界者。
2. 「取」者,提起也。
3. 「導致破僧之事件」者,十八破〔僧〕事也。
4. 「揭示〔於公眾〕」者,示說〔於公眾〕。
5. 「諸比丘」者,由有所見聞之其他比丘,彼等應如是言:「尊者!勿企圖破和合僧或取導致破僧之事件揭示〔於公眾〕而住立。尊者!應與僧伽和合,僧伽實為歡喜、和合、無諍,同一說戒,安穩而住。」……………………。

六、根據上文中《巴利律藏‧經分別‧僧殘十(三)》的記載:
「諸比丘聞眾人之譏嫌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提婆達多企圖破僧、破法輪乎?」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佛:)「提婆達多!汝實企圖破僧、破法輪乎?」(提婆:)「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為何企圖破僧、破法輪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我們可以很明白的看到提婆達多所主張的五項苦行,全部被佛陀喝叱為「破僧、破法輪」,亦為提婆達多所承認。當然破僧壞法的事件並不只限於提婆達多的這五項主張,還廣泛地包括了上段《經分別》所載的「adhikaraṇaṃ即十八破僧事」。亦即《大品》〈喬賞彌犍度〉裡所列:
(1) 說法為非法。
(2) 說非法為法。
(3) 說律為非律。
(4) 說非律為律。
(5) 說如來已說為未說。
(6) 說如來未說為已說。
(7) 說如來已行為未行。
(8) 說如來未行為已行。
(9) 說如來已制為未制。
(10) 說如來未制為已制。
(11) 說犯為不犯。
(12) 說不犯為犯。
(13) 說輕罪為重罪。
(14) 說重罪為輕罪。
(15) 說可懺悔罪為不可懺悔罪。
(16) 說不可懺悔罪為可懺悔罪。
(17) 說未遂罪為非未遂罪。
(18) 說非未遂罪為未遂罪
(出處:Vin I, p354)。

因為戒文中所用的adhikaraṇaṃ是單數,所以只要合乎上列18項中的任何一項主張或苦行,就構成破僧事件的條件了。


願以此文呈獻給台灣籍的比丘,並請力行世尊的正法律!

附記:Peter Wu:「一個人修成正果與否和吃不吃素根本沒有直接的關係」
請參閱: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圖片說明:I. B. Horner 女士所譯的《The Book of the Discipline》(英國巴利聖典學會出版1938)
9781333804060.jpg
9781333804060.jpg (13.96 KiB) 已瀏覽 48082 次
最後由 slake 於 2019-08-23, 13:31 編輯,總共編輯了 2 次。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祇園導覽

文章 slake » 2018-04-24, 12:26

徵求贈書
茲有某某法師轉來函件如下:
日本般若精舍需要禪修書各1本如檔案
1.史念原始佛法
2.走出彌陀的光環
3.翻案
4.密跡
5.三皈依探源
6.初果
7.禪諫
各流通處如有存書,請儘速以私訊告知書名。
如有發心提供空運費用者亦請私訊告知。

謝謝大家!
PS 空運費已有三位法友發心贊助,《翻案》一書等皆已備齊,感謝大家快速協助,完成海外贈書工作。
贈書已於2018/4/30寄出,由Hades Wang,呂美苓,林淑敏三位法友分攤空運郵資完成法施功德,祝他們福慧俱增!
最後由 slake 於 2018-04-30, 16:16 編輯,總共編輯了 2 次。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祇園導覽

文章 slake » 2018-04-29, 16:55

《翻案》
5.6德山點心(指月錄卷15)
聽說南方禪席隆盛,德山非常氣憤不平。
德山:「出家兒,千劫學佛威儀,萬劫學佛細行,尚且不得成佛。南方魔子竟敢說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要捅他們的巢穴,滅其種類,以報佛恩。」(於是挑著《青龍疏鈔》離開四川,來到了澧陽路上,坐下來休息,跟一個婆子買點心吃。)
婆子:「這是什麼文字?」
德山:「《青龍疏鈔》。」
婆子:「講什麼經?」
德山:「《金剛經》。」
婆子:「我有個問題,答對了送你點心,答不出來就到別處去。」
德山:「妳說說看!」
婆子:「《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知大師您要點哪一個心?」
德山:(無言以對)

5.6a蓮子心
乙:「大師你好!我是公元2002年間的台灣居士某乙,跨越時空給你送點心來。」
山:「辛苦了!謝謝你!」
婆:「且慢!我還在等大師點出心來!」
乙:「老婆子!我也有權布施,不需受妳擺佈,不是嗎?」
婆:「先來後到,請按順序來好嗎?何況長幼有序,我總比你年長吧!」
山:「居士!你看看!這南方禪婆好厲害,存心要給我難堪。我本為消滅魔種而來,想不到兵敗如山倒,竟無言以對。既要施捨又何必為難我?大不了我用銀子跟她買就是了。」
乙:(悄悄地,細聲)「大師!不行!你身上帶銀子已經嚴重違破了一條比丘戒(捨墮),如果進行買賣行為,又會破了另一條比丘重戒。《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就點個『無住心』不就行了!」
山:「婆子!就來一客『無住心』吧!」
婆:(恭敬奉上)「大師!高明!請用上好的點心。」
山:「謝了!」
乙:「大師!我這兒帶來一盞台南白河的蓮子心茶,給你配著點心吃吧!」
山:「那不是很苦嗎?」
乙:「良藥苦口,焉能不苦!?」
山:「我有病嗎?」
乙:「你本來是要降服禪魔,如今反被禪魔住心,怎麼沒病?」
山:「病在哪裡?」
乙:「你病入膏肓,完全看不出《金剛經》說錯了。」
山:「哇!禪婆已經夠狂妄了,但至少還懂得尊重《金剛經》;想不到來了個更狂妄、囂張的台灣居士,竟連《金剛經》都敢說錯了!請問錯在哪裡?」
乙:「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又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些都錯了!」
山:「『過去心不可得』有什麼錯?」
乙:「你父母是誰?你在哪裡長大的?你什麼時候出家?什麼機緣讓你來到這裡?…這些事情你都還記得嗎?」
山:「我又不是植物人,也沒有罹患失憶症,怎麼會不記得?」
乙:「那你能夠強迫自己忘掉、忘光或絕對不想起過去的一切嗎?」
山:「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何必這麼做?更何況也沒有正常人會這樣做的。」
乙:「這就對了,既然我們隨時都能追憶過去種種,怎麼能說『過去心不可得』呢?現在心,未來心也是一樣的道理啊!」
山:「好狂妄的口氣哦!連佛陀講的話都給否定了。」
乙:「《金剛經》的說法並非佛陀講的話,我對佛陀早已證得不動搖的淨信,怎麼可能會否定佛陀的教導呢?」
山:「哼!佛陀怎麼說?」
乙:「你的態度太無禮,恕難奉告!」
山:「我悔過!請居士為我說明。」
乙:「《雜阿含經》第 995經,世尊說偈答言:『於過去無憂,未來不欣樂,現在隨所得,正智繫念持。…』這才是佛陀真實的教導。」
山:「原來重點是在『無憂悔』、『不欣樂』和『隨所得』,而不是『不可得』,更不是禁止我們的心意去記憶或思考過去、現在和未來。」
乙:「大師開悟了!」
山:「可是我還是不明白,為什麼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錯了呢?」
乙:「大師!無所住則心散亂,心散亂則慧力微弱,不足以對治煩惱。」
山:「那麼應住何處而生其心?」
乙:「世尊教導我們應住於『四念處』而生其心。」
山:「住『四念處』能生何種心?」
乙:「能生『遠離貪憂、五蓋』之心。」
山:「『遠離貪憂、五蓋』之心又當住於何處?」
乙:「當住於初禪。」
山:「住於初禪能生何種心?」
乙:「尋、伺、喜、樂初禪心。」
山:「初禪心,又當住於何處?」
乙:「當住於無覺無觀處。」
山:「住於無覺無觀處能生何種心呢?」
乙:「依次生起第二、第三、第四禪心。」
山:「第四禪心又要住於何處呢?」
乙:「住於觀智(insight)。」
山:「住於觀智又能生何種心?」
乙:「解脫心。」
山:「解脫心又當住於何處?」
乙:「住於滅。」
山:「所以『應次第住於四念處而生諸禪心』、『應次第住於諸禪而生內觀心』、『應次第住於觀智而生解脫心』。總結來說則是『應有所住而滅其心』,並不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囉!」
乙:「善哉!大師!喝此蓮子心茶,當可清心降火(不瞋),有助於知苦滅苦。」
12088241_1689040768029609_1113687438145981355_n.jpg
12088241_1689040768029609_1113687438145981355_n.jpg (14.03 KiB) 已瀏覽 47931 次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祇園導覽

文章 slake » 2018-05-13, 17:38

澄清啟事:
茲有Yixing Koo 公然在臉書上指控本人有關「卍字標記」的系列作品,「悉從百度http://dq.tieba.com/p/4933276388 百度貼哪裡抄來得知。」

經查閱該網址後,果然發現百度於2017-03-26全部轉貼了本人於2008年3月所出版的《出大乘記》一書第五章 密跡 5.2〈卍字的起源與軌跡〉一文,甚至連所有插圖都全部轉貼。該系列文章的詳細內容於2017年8月,曾由本人再度轉載於FB分享讀者如下:

〈卍字標記的起源〉2017/8/4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卐字標記與大乘信仰〉2017/8/8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卍字標記在中國》2017/8/11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 ... 7711057753

請讀者詳查!
附記:本人從事祇園導覽近30年,多有譯述流落在網際,諸如:史念原始佛法、走出彌陀的光環、尊者阿迦曼傳、出大乘記…等書籍或其內文。如有讀者撞見,請勿猜疑,謝謝!

圖片說明:2008年拙著《出大乘記》一書與相關目錄
32328507_2049753578624991_508287238925189120_n.jpg
32328507_2049753578624991_508287238925189120_n.jpg (52.59 KiB) 已瀏覽 47818 次
32313525_2049753585291657_2293048013876101120_n.jpg
32313525_2049753585291657_2293048013876101120_n.jpg (91.47 KiB) 已瀏覽 47818 次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祇園導覽

文章 slake » 2018-07-12, 14:26

摘錄《尊者阿迦曼的禪修》
願以下列兩段文章期勉台灣信奉原始佛教的人士
6.4建立精舍,迎接尊者
賴文生和劉麗莉法友是一對年約四十多歲的夫妻,經營攝影、沖印事業約二十年。夫妻倆充分地把握了彩色照片的黃金時段,幾乎可以說是不眠不休地共同打拼,全力以赴地建立信譽、擴充事業、累積財富,對於宗教事務更是熱心參與。夫婦倆原先是擁護某大乘師的近侍弟子,除了慷慨地布施錢財之外,還親自出力贊助其頻繁的道場活動,從籌備、進行一直忙到善後工作。此外,兩夫妻更依大乘傳承而採行素食多年。公元1999年前後,在偶然的機緣之下,他們陸續閱讀了《史念原始佛法》和《走出彌陀的光環》二本書,因而開始歸向原始佛教。夫妻倆並沒有什麼輝煌的學歷,但對於原始佛教卻產生了超越一般人的虔敬之心和辨識能力。

公元2002年底,他們發心在自己的山坡地上闢建園林,陸續建築了兩間孤邸(Kuti,精舍),提供網路迎福村的跨國供僧(上座部僧伽)團隊—α家族,一個實習深耕福田的機緣,開始迎接尊者阿迦曼體系的台籍比丘回台安居。夫妻倆更義無反顧地代理α家族肩負起每日調理食物供養尊者等各項例行事務。原始佛教協會成立後,他們更進一步地提供場所接待法友,做為北部地區定期法聚的討論室。他們夫妻對三寶的堅定敬信和樂善好施的美德,讓人更加懷念昔日給孤獨長者興建祇園精舍的典範。

6.5建立奉行原始佛教的「台灣聲聞僧伽」
首先要感謝黃居士虔誠的發心,提供別墅充當精舍,迎接尊者返台接受供養。聽說上個月的禪修期間,他還承當淨人的工作,熱心地為禪師和法友們服務。由於他慷慨、無私的犧牲奉獻,今天我們才有機緣來謁見尊者並會聚於一堂。其次要讚嘆葉居士十多年來殷勤地護持上座部僧伽,盡心盡力、忍辱負重而不遺餘力,堪稱為台灣居士的楷模,值得我們大家敬佩、學習。當然與會的法友個個也都對三寶深具高度的熱誠和信心,才有可能從台北、嘉義、彰化或新加坡等地,甚至花蓮的林居士竟於凌晨3:30起床,自行開車繞過半個台灣,來到台中大坑山區,一齊前來供養尊者並聆聽開示。善哉!善哉!這真是非常殊勝的法緣,且聽我娓娓道來: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左右,曾有外國沙門室(釋)利防等18賢者,賚佛經來化始皇。始皇不信,遂將防等囚禁。從此斷絕了世尊的聲聞僧伽駐錫中國的契機。公元435年左右,雖然求那跋陀羅大師完成了最能代表佛陀原始教導的漢譯《雜阿含經》,卻被華人教界視為「小乘經典」,打入冷宮,任其錯亂、誤植、佚失而不屑一顧。就這樣,2000多年的時光流逝了,從現有的華人佛教史資料看來,似乎從未出現過任何一個如法如律的聲聞僧伽。

什麼叫做如法如律的聲聞僧伽呢?建立「如法如律的聲聞僧伽」的最低條件,至少要由四位聲聞—聆聽佛陀原音(或傳誦)教導的比丘所組成的出家團體。這四位比丘必須依照律典上的儀軌,正式受持227條比丘戒。而受持比丘戒的基礎訓練就是必需依止戒師5~10年,直到獲得戒師認可。此後,聲聞僧伽必須終生奉行持戒的義務,並依照傳統儀軌,每半月布薩(誦戒、反省、檢點)一次。如果犯下重大的錯誤,則必須前往謁見更資深的長老或更多人數的僧伽團體,請求懺悔或接受處罰。

公元1992年,自從《尊者阿迦曼傳》一書譯出後(海內外贈書達110000冊以上),二十多年來,雖然有許許多多台灣的出家、在家人陸續前往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等南傳上座部的寺院參學、受戒,乃至重新剃度出家、參與雨安居,也曾迎請諸多上座尊者來台弘法、建立道場、教導禪修,卻仍未能建立起一個如法如律的本土聲聞僧伽。這無論是對台灣教界,或對華人教區而言,都是一件令人嘆惜的憾事。

其實,台灣要找出四位以上,曾經在上座部如法如律地完成受戒和5~10年依止的比丘已屬不易,如果要勸請這幾位尊者共同組成一個本土的聲聞僧伽,那就更加困難重重了。個人與α家族的20幾位法友曾在公元2002~2003年間嘗試、努力過一次。當時曾經由賴文生和劉麗莉夫婦在基隆的山間林下蓋好了兩間孤邸(精舍),一度迎接某尊者入住並接受α家族的四事供養。遺憾的是,這個遠大的計畫執行還不到一半就徹底地失敗了,連α家族都分裂、潰散了。原因如下:
(1)公元2003年間,由於入住的某尊者代其泰國師公向台灣的信眾募款,因此引發α家族的反感和重大歧見而分裂。
(2) 另一位準備迎請的尊者則屬於阿姜查的體系(泰國大宗派),兩位尊者雖然都是森林比丘,卻因宗派的問題而不能相容,甚至有排拒、不願共住的表白,因而引發怨懟。
這次慘痛的失敗經驗,讓我一度心灰意懶,再度退隱山間林下,幾乎不敢再幻想「建立台灣聲聞僧伽」的念頭。

近年來,眼見幾位戒臘超過10年,甚至20年以上,非常精進、優秀的台籍上座尊者,有人為了追尋失落的禪法,不得不改絃易轍,不惜轉投藏傳密教;有人則因務實現況,不得不棄守比丘戒,改持沙彌十戒;有人曾因簽證問題在英、泰之間被當成人肉皮球,踢來踢去,無寺可歸,幾乎就要病死他鄉異國。每個個案都一再顯示了台灣人欠缺本土聲聞僧伽的重大損失,讓人長夜嘆息卻無可奈何!可惜人微言輕,也只能選擇沈潛,縱身躍入三藏法海,仔細地探勘、觀察沈浸在大海深處的法筏,真是令人百感交集!姑且讓我套用一下政論名嘴的說法:「鐵達尼號都快沈沒了,還要研究家具怎麼擺設嗎?」相似的,「正法的船筏都已經沈沒兩千年了,還要計較由那個宗派來掌舵嗎?」是否應該想方設法,團結起來探勘、打撈沈船裡遺留下來的寶藏,才是當務之急呢?

長年沈潛、探勘古沈船的遺跡,讓我多少學會了鑑識船上的寶藏,諸如:南方的甲板上依舊保留著黃金鋪設的地板(喻戒學的傳統),北舷的船艙裡則深藏著閃閃發亮的鑽石珠寶(喻:定學的方法)。法滅兩千年後的今天,南、北兩傳的佛教信仰雖然都難免多少偏離了佛陀原始的教導(詳見原始佛教與大乘信仰、南傳信仰的差異);然而很幸運的,南傳上座部依然保留了較完整的戒學傳統,而北傳的經論裡則蘊含著定學的秘笈—不但足以針砭《清淨道論》在定學上的錯誤論述,還能彌補《相應部》〈安那般那念〉章節裡的文字誤差。這些長期探勘、鑑識的成果,都讓我確信台灣的聲聞僧伽在成就了上座部的戒學傳統之後,仍有可能透過中文經論的比對而解開禪法的奧秘,具體而有效地修證四禪定,乃至成就相應的慧學。這正是法滅之後,世界其他各地的僧伽所欠缺的法寶。縱使智慧高明如美籍哲學博士長老—菩提尊者(曾英譯相應部,精通清淨道論等),也坦承自己並未能進入禪定。雖然菩提尊者也認識中文,但若要深入比對漢譯經藏裡的精義,還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台灣如能建立起如法如律的本土聲聞僧伽,無論是對世世代代的台灣教界、華人教區或世界佛教,都將有助於更精確地釐清戒、定、慧的真相。今天我們因為尊者返台駐錫的因緣而得以會聚一堂,深盼因此殊勝的法緣能讓大家省思一下,建立台灣聲聞僧伽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也祝福各位吉祥幸福,正見增上!
迎接尊者駐錫大坑山區(2016/1/10於台中)

以上是我為了追尋、認識、禮敬三寶,曾經和法友們一起採取了實際的行動-跨國供養上座僧團、建立精舍、迎請台籍比丘回台駐錫…等,乃至留下失敗的足跡。希望這次功敗垂成的經驗,至少能有助於促發未來在台灣建立「紀念尊者阿迦曼經行林」的因緣。

圖片說明:公元2000年,台灣原始佛教的法友前往泰國供養僧伽並追思尊者阿迦曼的遺風。
031.jpg
031.jpg (208.93 KiB) 已瀏覽 47357 次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祇園導覽

文章 slake » 2018-07-22, 22:33

法鏡室簡介

唐太宗:「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

根據原始聖典《相應部S 55:10(磚塊會堂)》、《雜854經(法鏡經)》或《長部DN 16.2.9》,佛陀早已教導弟子「以法(四不壞淨)為鏡可以證初果」。因此,筆者在祇園導覽途中也同步設立了「法鏡室」(如下表列),裡面陳列了一系列鑲箝著以「四不壞淨」為鏡面的,各種不同樣式的鏡子—以禪、淨、密、律、上座、梵、巴聖典及各國歷史時空…等不同性質的素材,雕鏤成各宗各派讀者所喜愛的鏡框,以方便大家在西遊途中隨時攬鏡自照,檢視自己是否已經成為一位「入流的佛弟子」?茲將法鏡室系列叢書簡介如下:

1. 《史念原始佛法》: 介紹佛教在中印歷史上的流變,讓你幡然醒悟,原來你所一向信仰的並非佛教。
2. 《走出彌陀的光環》: 揭開2000年來西方極樂世界之謎,引導你正確地念佛、念法、念僧,走向佛陀的正法。請參閱:viewforum.php?f=22 《安心之道》
3. 《翻案》: 揭開1500年來禪宗公案的秘密,引導你從公案中去辨識戒、定、慧的真相,進而走回世尊的正法律中來。
4. 《密跡》: 揭示2500年前佛陀禁止學習、持誦咒術的戒律,說明公元七世紀時所開創的密教是由薩滿、大乘和印度教等信仰交融而成,尤以雙修更是金剛上師所捍衛的禁臠,卻違破了佛教的波羅夷(斷頭)戒。
5. 《素食密碼》: 揭開2500年來素食主義的秘密—源自耆那教義而由佛門叛徒提婆達多所提倡堅持的非法非律。請參閱:viewforum.php?f=22 〈佛教徒不應提倡堅持或追隨擁護素食主義者〉
6. 《金銀戒探源》: 揭示2500年前,佛陀禁止出家人接受、勸募、儲存或使用金銀、錢財的戒律。理由:金錢有如五欲之不淨。
7. 《三皈依探源》: 發掘2000年來被華文「三皈依」所埋沒的「庇護所」,引導你「走向佛陀,到達庇護所」。
8. 《深耕福田》: 布施作福猶如栽種稻麥瓜果,需要深入專業的農耕技術才能豐收。例如: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四事供養是正確的,用金銀、錢財、珠寶、信用卡等供養則是錯誤的。
9. 《初果》: 當聖者的弟子依四預流支,循著法次法向修習,乃至對於佛法僧戒都建立不可動搖的純淨信念時,就證得了須陀洹果。
10. 《五戒公案》: 從日常生活案例中解析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實踐細節。
11. 《八關齋戒》: 前往園林精舍持守一日一夜的齋戒,能體驗出家生活的簡樸,讓身心清淨而舒解煩惱和壓力。
12. 《原始佛教與南北傳信仰的差異》:
(1)原始佛教與大乘信仰的差異
(2)原始佛教與南傳信仰的差異。
經由仔細比對兩傳聖典的內容,找出原始佛法的真相。請參閱: viewforum.php?f=22
13. 《四念處》: 當一個佛弟子達到「淨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的基準時,就可以進一步修習四念處—身身觀念處,受受觀念處,心心觀念處,法法觀念處。
14. 《尊者阿迦曼傳》: 佛滅2500年,人間居然還能出現頭陀行的森林比丘—尊者阿迦曼,他以托缽乞食的方式遊行於山林荒野間,餐風露宿不以為苦,遭遇猛虎大象而不退縮,樹立了為法忘軀的修行典範。
15. 《尊者阿迦曼的禪修》: 介紹尊者阿迦曼所教導的經行、禪修方式,內含〈解脫心〉〈從諸蘊解脫的詩偈〉〈聖者的傳統〉等。
16. 《禪諫》: 法滅兩千年,南北兩傳原始聖典(相應部與雜阿含經)所記載「安那般那念的16個步驟」中,有10個步驟是有差異的。如果禪者不先弄清楚蘊藏其中的真相,那麼禪修將成為生命中最奢侈又高風險的投資。請參閱: viewforum.php?f=22 〈原始佛教與南傳信仰的差異〉的禪修表列。
17. 《戲說彌勒》: 波斯古信仰流傳至印度,維吾爾戲曲粉墨大登場,唐宋元明清鑼歇戲不散!代代帝王夢,眾教紛傳唱,普世同瞻望,彌賽亞天降。
18. 《愛的密碼》:母子之愛、夫妻之愛乃至情侶之愛,都是人間所謳歌讚頌的情感,但因不瞭解命根生起的時機,很可能會犯下「殺生之禍」,毀掉安穩、幸福的人生。

各種贈書流通處,請查閱「佛法資源」viewforum.php?f=22
如欲倡印法鏡室系列叢書請洽:facebook:曾銀湖
或e-mail:silverlake60@gmail.com


HISTORY.jpg
HISTORY.jpg (78.37 KiB) 已瀏覽 47263 次

頭像
slake
文章: 449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Re: 祇園導覽

文章 slake » 2018-09-19, 16:37

基督的天國樂園 VS. 彌陀的極樂淨土

Jesus was a Buddhist Monk
BBC Documentary: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AaW6BYhfNM

根據:英國BBC廣播公司的記錄片
主題:耶蘇(13~29歲,16年間)曾經是一位佛教(大乘)僧侶。
說明:
1. 1887年,俄羅斯探險家尼古拉斯諾托維奇醫生,曾住於印度北端拉達克列城的赫米斯寺,得見藏文聖詩體寫成的黃色經卷《聖伊薩的生平(The Life of Saint Issa)》224節,敘述耶蘇13~29歲時在印度修習的過程,乃至被吠陀學者稱之為「上帝之子」的故事。

2. 1894諾托維奇譯出了224節中的200節並出版《基督的未知生涯(The unknow Life of Jesus Christ)》一書,裡面提到耶蘇曾有6年的時間追隨僧團,來往於王舍城、庫西拉、迦毘羅衛國…等聖地之間,並修習巴利語與佛經。

3. 1921年7月,基督徒斯瓦米阿布南達(印裔英人)精通英、梵語,率團訪問赫米斯寺(今之法戒寺),再度考察並確認「伊薩傳說」,並發表《從喀什米爾到西藏(Journey into Kashimir and Tibet…)》一書。(喀什米爾即漢譯為迦濕彌羅,是公元1世紀時,大乘北傳的重鎮。)

4. 1983年,德國學者霍格爾克斯騰曾在中東和印度做過廣泛的調查後,完成《耶蘇在印度(Jesus Lived in India)》一書,內容提到:「他在雅利安人中定居,目的是要完善自己,並學習偉大佛陀的律法。」另外,書中也提到耶蘇曾在北印度追隨馬鳴菩薩的弟子修法。
(1) 不過從《史念原始佛法》第19篇,我們可以知道,馬鳴菩薩雖與西方淨土思想有著密切的關連,但他應該是公元第二世紀的大乘菩薩,所以耶蘇不可能跟隨他的弟子。
(2) 相反的,如《史念原始佛法》第15篇:〈康瓦王〉的內容,應該是耶蘇在公元20年代,首次留印,在北印度的喀什米爾(屬貴霜王朝)時,曾經學習了大乘剛發軔的《無量壽佛經》思想,因而返回西方宣揚天國樂園。
(3) 公元40年代,當耶蘇再度回到喀什米爾後,繼續宣揚西方天國樂土的信仰,並與《阿彌陀經》的西方極樂世界相互激盪,日後才由馬鳴菩薩全力宣揚淨土信仰的可能性比較高。

5. 1939年,瑞士音樂家夫婦—卡斯柏里教授與其夫人,再度拜訪北印度的列城法戒寺,將藏文《聖伊薩的生平(The Life of Saint Issa)》224節拍成照片,於1984年間交由美國一位基督教女作家正式公開發表,引起國際學者的注意。

6. 英國BBC的記錄片中顯示:耶蘇實際上逃過了十字架上的酷刑而復活,他秘密潛逃,於公元30年代末期,再度回到了他所深愛的克什米爾定居,快樂地生活到80歲才去世。當地人認為他被埋葬在喀什米爾,斯利那加的羅札巴爾(Roza Bal)神社。

中譯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S29Oko ... e=youtu.be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