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 Dogbert法友 列舉一些這樣的例子、情形,最好是律典的原文,以供學習。謝謝!Dogbert 寫:害蟲危害人的生命,當然是要撲殺除害,這並不犯不殺生戒。佛陀當時也沒有說過持不殺生戒就什麼生物都不能殺,殺了就犯戒這種話。犯不犯不殺生戒並非只看有沒有殺生這個動作來判定。
佛陀最初制不殺的戒律是針對人而已,後來又制定了不可無故殺害畜牲的戒律。從此之後,比丘們就常常為了某個行為造成殺生是否犯戒而請示佛陀。因為比丘殺生的狀況很多,一直問個沒完,佛陀最後就一次解答完畢。也就是舉了很多例子,說這些情形造成殺生通通不犯,那些比丘才沒有繼續為這個問題再去請示佛陀。
如何落實五戒在平常生活中
法友可以仔細看看經文下半部,服藥而造成生物死亡的部份。當你知道服用藥物會造成生物死亡,你服不服藥?這可不是不小心服藥,這是有心服藥,並且造成生物死亡。
法友經文只看上面一半,自然會有這種誤解,我都已經把重點經文都貼出來了,結果法友連貼出來的部份經文都沒看完,要怎麼跟人討論?更遑論我沒有貼出來的部份了。
法友上次不是說四部阿含除了雜阿含經之外,中阿含、長阿含、增壹阿含多是專注於世間思惟的經論嗎?那中阿含的念處經算什麼?其他三部講四聖諦、八正道的算什麼?
法友若是真的有心幫助學習佛法的人,不妨先看看這些經律,再來發表高見,否則只挑隻字片語來妄下結論,只是在自誤誤人罷了。
另外,當時的佛陀的弟子之ㄧ波斯匿王,處死違反法律的人,也不曾看過佛陀對波斯匿王有什麼意見,我個人不對此下什麼結論。只是要讓大家知道,做個佛弟子不是要讓自己躲在大後方,然後來裝清高,什麼困難的決定都交給別人來做。
法友經文只看上面一半,自然會有這種誤解,我都已經把重點經文都貼出來了,結果法友連貼出來的部份經文都沒看完,要怎麼跟人討論?更遑論我沒有貼出來的部份了。
法友上次不是說四部阿含除了雜阿含經之外,中阿含、長阿含、增壹阿含多是專注於世間思惟的經論嗎?那中阿含的念處經算什麼?其他三部講四聖諦、八正道的算什麼?
法友若是真的有心幫助學習佛法的人,不妨先看看這些經律,再來發表高見,否則只挑隻字片語來妄下結論,只是在自誤誤人罷了。
另外,當時的佛陀的弟子之ㄧ波斯匿王,處死違反法律的人,也不曾看過佛陀對波斯匿王有什麼意見,我個人不對此下什麼結論。只是要讓大家知道,做個佛弟子不是要讓自己躲在大後方,然後來裝清高,什麼困難的決定都交給別人來做。
第一種情況:不犯戒。比丘只是要洗澡,所以來洗澡;不是為了殺死蟲子,所以來洗澡。比丘明知洗澡過程會造成蟲子死亡,但他不是故意通過洗澡這個方法來殺死蟲子。Dogbert 寫:舉兩個佛陀當時會發生的情形來說。比丘洗澡的地方有澡豆,吸引了一些蟲子來吃,雖然有清理,但是還是有蟲子出沒,於是有兩種情況。
一、比丘明知洗澡過程會造成有些蟲子死亡,但他還是來洗澡,當然就真的造成蟲子死亡。
二、比丘洗澡看到蟲子,心中升起瞋恨,於是接著生起要殺死蟲子的念頭,然後就用某些方法殺了地上的蟲子。
【四分律 】:……不犯者。不故殺。……若洗浴時死。
第二種情況:比丘洗澡的地方有澡豆,吸引了一些蟲子來吃。蟲子的出現,還不至於妨礙比丘使他洗不成澡吧?而比丘用某些方法殺了地上的蟲子,這是故意殺害。這樣就犯戒了。
Re: 如何落實五戒在平常生活中
你提出了一个很有道理的观点。赌博本身的行为并不直接违反五戒,但在赌博过程中可能会涉及欺骗和不正当行为,这些行为可能会违犯戒律。因此,减少赌博行为是明智的做法。
关于杀生戒的讨论,确实如你所说,佛陀在最初的戒律中主要针对的是不杀害人类,后来才扩展到对动物的保护。杀生的戒律并不是单纯看是否有杀生行为,而是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和背景。在特殊情况下,例如为了自卫或消灭害虫,杀生可能被认为是合情合理的。
出家比丘需要严格遵守戒律,但在家居士的生活中,完全避免杀生确实困难重重,重要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尽量减少伤害,做到心安理得。
关于杀生戒的讨论,确实如你所说,佛陀在最初的戒律中主要针对的是不杀害人类,后来才扩展到对动物的保护。杀生的戒律并不是单纯看是否有杀生行为,而是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和背景。在特殊情况下,例如为了自卫或消灭害虫,杀生可能被认为是合情合理的。
出家比丘需要严格遵守戒律,但在家居士的生活中,完全避免杀生确实困难重重,重要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尽量减少伤害,做到心安理得。
反恐精英遊戲的忠實粉絲。我經常在 CS2造型 平台上閒逛以獲得最好的武器皮膚。它帶給我快樂並幫助我放鬆。
-
- 文章: 110
- 註冊時間: 2017-05-25, 04:48
Re:
個人的想法。
sīlabbata-parāmāsa
sīla 戒行
bbata 禁行, 規儀, 等
parāmāsa 接觸 , 執著, 染著
重要的結之一。
對所謂的行為規範的執著, 認為這些行為可以為自己帶來好處和壞處。
也可以是對正確戒行持守的生活的狀況的期許。
例子1: 覺得持守五戒會帶來好運, 但是遇到車禍,以為自己的戒行是不清靜的。
或者 認為持守五戒可以得定, 如果散亂覺得戒律無用, 或者 覺得是需要八戒 才行。 反觀, 其實持戒才兩天而已。。。。。
例子2: 認為苦行是證果的必要條件, “苦行”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如果苦行的發心不正確, 那也是結。
例子3: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路上有風吹倒的大樹, 沒有去設路障防止別人開車撞上, 而是等撞了以後再救人。
例子4: 佈施 的時候覺得可以給自己帶來好運, 希望他人的讚許, 等等。
其他的: 認為數字13 不吉利, 住在13號房間, 總覺得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
總結: 如果發心不對(沒有正見), 修行方式即使是“對”的, 也會差之千里, 比方說邪定的出現。
a 和 b 兩個人在同一個禪修中心听同一個老師說法, 做同樣的事情, 一個有戒禁取見, 正見弱, 一個正見強, 結果會不同。
其實都是想太多了
-
- 文章: 110
- 註冊時間: 2017-05-25, 04:48
Re: Re:
如何正確的憶念佛法僧戒施天, 是值得探討的tuziwang2020 寫: ↑2025-08-29, 13:24個人的想法。
sīlabbata-parāmāsa
sīla 戒行
bbata 禁行, 規儀, 等
parāmāsa 接觸 , 執著, 染著
重要的結之一。
對所謂的行為規範的執著, 認為這些行為可以為自己帶來好處和壞處。
也可以是對正確戒行持守的生活的狀況的期許。
例子1: 覺得持守五戒會帶來好運, 但是遇到車禍,以為自己的戒行是不清靜的。
或者 認為持守五戒可以得定, 如果散亂覺得戒律無用, 或者 覺得是需要八戒 才行。 反觀, 其實持戒才兩天而已。。。。。
例子2: 認為苦行是證果的必要條件, “苦行”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如果苦行的發心不正確, 那也是結。
例子3: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路上有風吹倒的大樹, 沒有去設路障防止別人開車撞上, 而是等撞了以後再救人。
例子4: 佈施 的時候覺得可以給自己帶來好運, 希望他人的讚許, 等等。
其他的: 認為數字13 不吉利, 住在13號房間, 總覺得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
總結: 如果發心不對(沒有正見), 修行方式即使是“對”的, 也會差之千里, 比方說邪定的出現。
a 和 b 兩個人在同一個禪修中心听同一個老師說法, 做同樣的事情, 一個有戒禁取見, 正見弱, 一個正見強, 結果會不同。
其實都是想太多了
北傳:雜阿含931經, 別譯雜阿含156經 南傳:增支部6集10經
最後由 tuziwang2020 於 2025-08-31, 10:41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