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斷食善終”的看法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Re: 對於“斷食善終”的看法

文章 Dogbert » 2025-09-16, 09:37

peacecila 寫:
2025-09-15, 21:09
不確定“斷食取死”的行為,這是否為現代流行文化的宣傳,但記得以前閱讀過的律論,裡頭討論到殺人戒時,連勸死、讚歎死,都是不被允許的行為。
不過這個戒律還是有例外條款,如果當事人因癡狂、心亂、痛惱所纏,是不犯戒的。

這個例外的意義是,當事人因為種種原因或壓力造成精神狀態不正常,因此而自殺,無論結果如何都不犯戒,這也是對遭遇極度痛苦的人的同情理解。痛苦的是別人,若自己站在一旁輕鬆地指責當事人自殺行為,那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但有個問題是,這樣的情況雖然當事人並沒有犯錯,但在一旁提供錯誤資訊、讚嘆、鼓勵甚至謊稱這樣可以證果的人,因為這種人是在心理正常狀態下鼓勵他人自殺行為,那這個人就犯了天大的錯了。對出家眾而言是犯了一級重罪(四波羅夷),是要取消比丘(尼)資格驅逐出僧團的。對佛教在家居士而言,也是不得了的錯誤。

tuziwang2020
文章: 110
註冊時間: 2017-05-25, 04:48

Re: 對於“斷食善終”的看法

文章 tuziwang2020 » 2025-09-16, 10:04

peacecila 寫:
2025-09-15, 19:39
看起來,除了阿羅漢,佛陀還是希望其他弟子在生命的最後歷程,能夠堅持久一點,不要隨意提早結束生命。生命最後的歷程,死亡現前、病苦纏身,是比較能夠放下色蘊的時機,但不應該是害怕逃避。

如果意識延續來生,最好帶往來生的是克服死亡與病苦的記憶,而不是對於死亡的恐懼與病苦的痛苦記憶。

比較有意思的對照,人在生活舒適、身體健康的時候,不會想提早結束生命;反而是身體不健康的時候,急著離世。但想想意識延續來生,以為結束生命就可以結束痛苦,那萬一,病苦也跟著意識延續至來生呢?
佛陀還是希望其他弟子在生命的最後歷程,能夠堅持久一點,不要隨意提早結束生命。生命最後的歷程,死亡現前、病苦纏身,是比較能夠放下色蘊的時機,但不應該是害怕逃避。
請問以上論斷的南傳四部 四阿含 小部 早期經典的出處, 謝謝

tuziwang2020
文章: 110
註冊時間: 2017-05-25, 04:48

Re: 對於“斷食善終”的看法

文章 tuziwang2020 » 2025-09-16, 10:07

似乎有些人對斷食有著錯誤的理解, 字裡行間透露者斷食就是一種輕鬆的死亡方式。。。
斷食時的痛苦應該並不是那麼輕鬆的

而且似乎還是在不詮釋 “臨終斷食”這個概念的前提下就給出了似乎不那麼善巧的判斷。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6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Re: 對於“斷食善終”的看法

文章 peacecila » 2025-09-16, 10:31

Dogbert 寫:
2025-09-16, 09:37
不過這個戒律還是有例外條款,如果當事人因癡狂、心亂、痛惱所纏,是不犯戒的。

這個例外的意義是,當事人因為種種原因或壓力造成精神狀態不正常,因此而自殺,無論結果如何都不犯戒,這也是對遭遇極度痛苦的人的同情理解。痛苦的是別人,若自己站在一旁輕鬆地指責當事人自殺行為,那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但有個問題是,這樣的情況雖然當事人並沒有犯錯,但在一旁提供錯誤資訊、讚嘆、鼓勵甚至謊稱這樣可以證果的人,因為這種人是在心理正常狀態下鼓勵他人自殺行為,那這個人就犯了天大的錯了。對出家眾而言是犯了一級重罪(四波羅夷),是要取消比丘(尼)資格驅逐出僧團的。對佛教在家居士而言,也是不得了的錯誤。
總之,瞭解“斷食取死”與佛教文化有所牴觸,最主要是:它也不是什麼疾病治療方式。佛教徒比較適宜的處理方式,就是不為之宣揚、不讚歎、不附和、不理會。

cocoro
文章: 15
註冊時間: 2024-05-30, 21:26

Re: 對於“斷食善終”的看法

文章 cocoro » 2025-09-17, 21:19

tuziwang2020 寫:
2025-09-16, 10:04

佛陀還是希望其他弟子在生命的最後歷程,能夠堅持久一點,不要隨意提早結束生命。生命最後的歷程,死亡現前、病苦纏身,是比較能夠放下色蘊的時機,但不應該是害怕逃避。
請問以上論斷的南傳四部 四阿含 小部 早期經典的出處, 謝謝
首先回應tuziwang2020法友提到的經典出處: 
雜阿含1028經(相應部36.7經)1029經(相應部36.8經)在經文提及"多有比丘疾病",因此世尊為比丘開釋:「當正念、正智以待時,是則為我隨順之教。」
相應部則是:「「比丘們!比丘應該具念地、正知地等待死時,這是我們為你們的教誡。」,在這個經中佛陀為比丘開釋該以何種方式面對死亡。

雜阿含1023經(增支部6.56經)
阿難問佛陀:「大德!當世尊離開不久,尊者帕辜那命終。而在他命終時,他的諸根變得明淨。」
  「阿難!帕辜那比丘的諸根為何不變得明淨!阿難!帕辜那比丘的心未從五下分結被解脫,聽聞那個法的教說後,他的心從五下分被結解脫。
  阿難!在適當時機法的聽聞、適當時機義理的考察上有這六種效益,哪六種?...」

這個經文也說明了在命終前聞法或者憶持佛法以正念正智等待死亡,依然有可能於當生解脫。

如果你去看經典中每篇探病的文章,都會看到佛陀或長老比丘對生病或快壽終的比丘或居士的關心與開釋或教誡都可以看出佛陀對於生病重病將死之人的態度都是要對方具念地、正知地面對死時。

比如在雜阿含1265經,(增壹阿含26品10經,相應部22相應87經)也是一樣,特別是增壹阿含提到死亡前的心態:
「如是,阿難!如汝所言,但彼比丘嫌苦甚久,諸有釋迦文佛弟子之中,信解脫者此人最勝,然有漏心未得解脫:『我今可求刀自刺。』是時,彼比丘臨自刺時,即思惟如來功德,捨壽之日,思惟五盛陰,是謂:此色習、此色滅盡,爾時,彼比丘思惟此已,諸有習之法皆悉滅盡,此比丘已般涅槃。」這剛好與雜阿含1023與1028經交相互應,直到死亡當下重新思維正知正念故而最終般涅槃


接著來說佛陀對"斷食"的態度

佛陀自述還是菩薩時的苦行就有提到施行各種激進斷食的苦行(中部12,36,85,100,增壹阿含31.8經),佛陀給出的結論是:
(中部36.85.100)
那個我這麼想:『凡任何過去世的沙門或婆羅門感受劇烈的、苦的、激烈的、猛烈的、強烈的感受,這就是最高的,沒有比這個更高的;凡任何未來世的沙門或婆羅門將感受劇烈的、苦的、激烈的、猛烈的、強烈的感受,這就是最高的,沒有比這個更高的,凡任何現在的沙門或婆羅門感受劇烈的、苦的、激烈的、猛烈的、強烈的感受,這就是最高的,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但,以這辛辣的難行我沒到達足以為聖者智見特質的過人法,會有其它覺的道路嗎?』

(中部12經,增壹阿含31.8經)
舍利弗!即使以那個舉止、以那個道跡、以那個難行我沒到達足以為聖者智見特質之過人法,那是什麼原因?就以這個聖慧的未到達:凡這個聖慧被到達是聖的、出離的,它引導那樣的行為者到苦的完全滅盡。

佛陀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誡我們這些苦行是無法達到解脫的。同時接下來也教導了怎樣的修行才是適合的。

再者,也許有人把斷食(刻意數日不進食)跟佛陀教導的食厭想混唯一談,以為這樣的斷食符合佛陀教導的食厭想,但其中意義天差地遠。

A)斷食者把斷食的行為當成能夠達到解脫的修行(或者是更為接近解脫)以為能更長時間的斷食就是達成了不得的成就,但其結果如同上面佛陀所說無法達到解脫。如果無法達到解脫那麼這樣的斷食有何意義?

B)食厭想則是要修行人對食物不產生慾望,僅是為了肉身的延續助修行人繼續修行,以期在當生得到解脫,不再輪迴。
人需要肉身才能在當生修行,所以維持肉身的正常運轉而進食是有其必要的,這也可以從上面佛陀在了解斷食無意義後轉而又開始進食的行為以及之後的悟道等等的過程可以了解。

另外補充一個不是四阿含或尼科耶的故事:百喻經:愚人食鹽喻
故事的內容:
有一個愚人到朋友家作客,嫌菜味道太淡,主人加了鹽後,他覺得味道很好。 愚人認為這是因為鹽的關係,便索要了一杯鹽吞入口中,結果鹹到吐了出來,反而受害。
故事的寓意:
過猶不及: 就像愚人吃鹽一樣,適量的鹽能使菜變美味,但過量的鹽卻會帶來傷害。
不見全貌: 不能只看到事物單一的方面,而要了解事物內部的聯繫,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修行警示: 故事也警示外道聞說節食可得道,就矯枉過正,斷食七天或十五天,結果卻困餓而死,對修行毫無益處。

因此,
一般人在壽終前很常見的現象是食欲降低減少進食,在察覺接近壽終前不再進食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個人因為身體狀況的自行選擇。
可是如果一個身體健康理智正常且尚未邁入壽終的修行人,應該知曉將長時間斷食(可取得食物但數日不進食)當成是一種修行,是沒有意義的。


最後來說說"斷食善終"


斷食就如上所說無助解脫,而善終對於一般人來說就是壽終正寢,對於修行人來說只要還在生死輪迴都是在持續受苦,只要還在輪迴都不算"終"。

在雜阿含1248經(中部34經)提到,對於初果到三果的聖者都還是需要經歷不同輪迴次數才能到達彼岸,只有阿羅漢才是不需輪迴而到達彼岸,所以證得涅槃才是真正的"終"真正的完結,如相應部23.1經提到:

「大德!那麼,涅槃的目的是什麼?」
「羅陀!你越過問題,不能夠把握問題的極限,羅陀!因為梵行被住於涅槃為立足處、涅槃為彼岸、涅槃為完結。」

而什麼樣的狀態能稱為涅槃,只有證得阿羅漢時了解:『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才能稱為涅槃

所以對於修行人來說沒有"斷食善終"只有"斷食"與"善終",斷食與善終是兩件事情,不適合將之混為一談,將之混唯一談是有其風險的,如同法友所說有可能會犯戒,明知對方會因斷食而提前死去卻支持的人或者明知會造成死亡卻協助對方斷食的人,又或者讚嘆斷食善終的人,在戒律中根據個案動機與意向也可能會歸屬於勸死嘆死行為,都屬於犯殺戒。
而對於斷食行為人本身則是要看其最終狀態(只有具神通者並且在現場才能知道)就如同雜阿含1266(相應部35.87經)佛陀提到:「若有捨此身,餘身相續者,我說彼等則有大過;若有捨此身已,餘身不相續者,我不說彼有大過也」,如果繼續輪迴則是大過,不再輪迴則不是因為此人已般涅槃。

修行人對於斷食與善中兩件事都應該審慎思考,有心的話可以搜尋"斷食善終爭議"就能看到不少討論的影片與文章了無論是從一般角度或者佛學角度。

tuziwang2020
文章: 110
註冊時間: 2017-05-25, 04:48

Re: 對於“斷食善終”的看法

文章 tuziwang2020 » 2025-09-18, 08:10

cocoro 寫:
2025-09-17, 21:19
首先回應tuziwang2020法友提到的經典出處: 
雜阿含1028經(相應部36.7經)1029經(相應部36.8經)在經文提及"多有比丘疾病",因此世尊為比丘開釋:「當正念、正智以待時,是則為我隨順之教。」
相應部則是:「「比丘們!比丘應該具念地、正知地等待死時,這是我們為你們的教誡。」,在這個經中佛陀為比丘開釋該以何種方式面對死亡。

雜阿含1023經(增支部6.56經)
阿難問佛陀:「大德!當世尊離開不久,尊者帕辜那命終。而在他命終時,他的諸根變得明淨。」
  「阿難!帕辜那比丘的諸根為何不變得明淨!阿難!帕辜那比丘的心未從五下分結被解脫,聽聞那個法的教說後,他的心從五下分被結解脫。
  阿難!在適當時機法的聽聞、適當時機義理的考察上有這六種效益,哪六種?...」

這個經文也說明了在命終前聞法或者憶持佛法以正念正智等待死亡,依然有可能於當生解脫。

如果你去看經典中每篇探病的文章,都會看到佛陀或長老比丘對生病或快壽終的比丘或居士的關心與開釋或教誡都可以看出佛陀對於生病重病將死之人的態度都是要對方具念地、正知地面對死時。

比如在雜阿含1265經,(增壹阿含26品10經,相應部22相應87經)也是一樣,特別是增壹阿含提到死亡前的心態:
「如是,阿難!如汝所言,但彼比丘嫌苦甚久,諸有釋迦文佛弟子之中,信解脫者此人最勝,然有漏心未得解脫:『我今可求刀自刺。』是時,彼比丘臨自刺時,即思惟如來功德,捨壽之日,思惟五盛陰,是謂:此色習、此色滅盡,爾時,彼比丘思惟此已,諸有習之法皆悉滅盡,此比丘已般涅槃。」這剛好與雜阿含1023與1028經交相互應,直到死亡當下重新思維正知正念故而最終般涅槃

所以死亡的心態要遠遠大於死亡的方式。
---------------------------

佛陀還是希望其他弟子在生命的最後歷程能夠堅持久一點不要隨意提早結束生命。生命最後的歷程,死亡現前、病苦纏身,是比較能夠放下色蘊的時機,但不應該是害怕逃避。”
--------------------------
在沒有其他佐證的情況下(歡迎大家提供佐證)
,世尊從來沒說過什麼堅持久一點, 也沒說過死亡的時候是比較能放下色蘊的時機, 而所謂如果能夠正念關照害怕和逃避的念頭就是世尊教導的, 而不是什麼 “不應該”
所以
上面黑粗体可能就算是欠考慮了, 也把自己的想法放到世尊的嘴裡了,動不動就是佛陀說了什麼什麼。。。
其實都是自己的臆斷, 可以算是真的謗法了。。。

最害人的不是不著邊際, 最害人的是似是而非, 這位在我這裡已經沒有什麼credibility 了。

正智正知正念可不是思維。
世尊在世的時候, 和現代是不同的, 沒有那麼多延長生命的手段, 一個人喪失了自理能力的時候就離死不遠了。
把這種叫做“隨意提早結束生命”。 啼笑皆非

tuziwang2020
文章: 110
註冊時間: 2017-05-25, 04:48

Re: 對於“斷食善終”的看法

文章 tuziwang2020 » 2025-09-18, 08:18

cocoro 寫:
2025-09-17, 21:19


比如在雜阿含1265經,(增壹阿含26品10經,相應部22相應87經)也是一樣,特別是增壹阿含提到死亡前的心態:
「如是,阿難!如汝所言,但彼比丘嫌苦甚久,諸有釋迦文佛弟子之中,信解脫者此人最勝,然有漏心未得解脫:『我今可求刀自刺。』是時,彼比丘臨自刺時,即思惟如來功德,捨壽之日,思惟五盛陰,是謂:此色習、此色滅盡,爾時,彼比丘思惟此已,諸有習之法皆悉滅盡,此比丘已般涅槃。」這剛好與雜阿含1023與1028經交相互應,直到死亡當下重新思維正知正念故而最終般涅槃





在外人看起來是自殺的行為, 都不是問題, 已般涅槃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Re: 對於“斷食善終”的看法

文章 Dogbert » 2025-09-18, 09:01

tuziwang2020 寫:
2025-09-18, 08:10
...世尊在世的時候, 和現代是不同的, 沒有那麼多延長生命的手段, 一個人喪失了自理能力的時候就離死不遠了。...
參與討論還是要有點基本常識(不過我認為這不是常識問題),不管是在家居士或出家眾,失去自理能力後一般都會有身邊的家人或同修照顧,再活幾十年都不奇怪。除非這個人獨自在荒山野嶺,不然根本不會有你說的結論。上面有法友整理了很完整的資料(佩服),多看看吧。

cocoro
文章: 15
註冊時間: 2024-05-30, 21:26

Re: 對於“斷食善終”的看法

文章 cocoro » 2025-09-18, 14:29

tuziwang2020 寫:
2025-09-18, 08:10

所以死亡的心態要遠遠大於死亡的方式。
---------------------------

佛陀還是希望其他弟子在生命的最後歷程能夠堅持久一點不要隨意提早結束生命。生命最後的歷程,死亡現前、病苦纏身,是比較能夠放下色蘊的時機,但不應該是害怕逃避。”
--------------------------
在沒有其他佐證的情況下(歡迎大家提供佐證)
,世尊從來沒說過什麼堅持久一點, 也沒說過死亡的時候是比較能放下色蘊的時機, 而所謂如果能夠正念關照害怕和逃避的念頭就是世尊教導的, 而不是什麼 “不應該”
所以
上面黑粗体可能就算是欠考慮了, 也把自己的想法放到世尊的嘴裡了,動不動就是佛陀說了什麼什麼。。。
其實都是自己的臆斷, 可以算是真的謗法了。。。

最害人的不是不著邊際, 最害人的是似是而非, 這位在我這裡已經沒有什麼credibility 了。

正智正知正念可不是思維。
世尊在世的時候, 和現代是不同的, 沒有那麼多延長生命的手段, 一個人喪失了自理能力的時候就離死不遠了。
把這種叫做“隨意提早結束生命”。 啼笑皆非
如果你認為我對法的理解有錯,請你提出你的論述、依據、佐證。
你說我傍佛,那麼我說的部份哪邊不符合佛法的精神,還請你指出並提出你的佐證。

正智正知正念可不是思維。
你是在雞蛋裡挑刺吧?你是否連經文都沒查看?難道我還需要對於每個字詞特別加註我要表達的意思,你才知道他人所說的意思嗎?


世尊在世的時候, 和現代是不同的, 沒有那麼多延長生命的手段, 一個人喪失了自理能力的時候就離死不遠了。

你是以什麼樣的依據得出這個論述的?請提出你的依據!
難道你不知道有不少經文都有提到生病的比丘有人照顧,同時也有重病比丘康復的經文,在律藏甚至還有用藥規範與照顧生病比丘的規範。


在外人看起來是自殺的行為, 都不是問題,已般涅槃

"彼比丘嫌苦甚久,諸有釋迦文佛弟子之中,信解脫者此人最勝,然有漏心未得解脫"

試問:如果此比丘在喪命之時沒有保持正知正念思維法義、漏心未得解脫,那麼他還能般涅槃嗎?還是繼續生死流轉?
或者反過來問,此比丘在持刀自裁時漏心未得解脫,他做了什麼而達到般涅槃?

作為一個修習佛法的人終極目標都是證得涅槃,那麼讀到這個經文是該:
1.僅僅如同讀故事般理解此人的生病難受持刀自盡然後最終結果是般涅槃的表面過程,而不去理解經文背後所要告知的寓意?
2.還是去理解此人生前做了哪些修行,為何被佛陀讚譽"信解脫者此人最勝",而此人在死亡來臨時又如何達到無漏,又做了什麼在最後一刻證得涅槃?

我認為你目前的回應方式很明顯如同1一樣,只是拿佛法當抬槓的工具並非為了修行。

要人拿出佐證,但你自己回應時只是指責、諷刺與笑罵,而不是舉出自己的佐證與見解,你真的想討論嗎?如果你只是想要炫耀自己比別人懂更多更優秀並踩低別人、慢心滿溢,那麼很抱歉我沒興趣與你交流佛法!

tuziwang2020
文章: 110
註冊時間: 2017-05-25, 04:48

Re: 對於“斷食善終”的看法

文章 tuziwang2020 » 2025-09-22, 03:17

cocoro 寫:
2025-09-18, 14:29
如果你認為我對法的理解有錯,請你提出你的論述、依據、佐證。
你說我傍佛,那麼我說的部份哪邊不符合佛法的精神,還請你指出並提出你的佐證。

正智正知正念可不是思維。
你是在雞蛋裡挑刺吧?你是否連經文都沒查看?難道我還需要對於每個字詞特別加註我要表達的意思,你才知道他人所說的意思嗎?


世尊在世的時候, 和現代是不同的, 沒有那麼多延長生命的手段, 一個人喪失了自理能力的時候就離死不遠了。

你是以什麼樣的依據得出這個論述的?請提出你的依據!
難道你不知道有不少經文都有提到生病的比丘有人照顧,同時也有重病比丘康復的經文,在律藏甚至還有用藥規範與照顧生病比丘的規範。


在外人看起來是自殺的行為, 都不是問題,已般涅槃

"彼比丘嫌苦甚久,諸有釋迦文佛弟子之中,信解脫者此人最勝,然有漏心未得解脫"

試問:如果此比丘在喪命之時沒有保持正知正念思維法義、漏心未得解脫,那麼他還能般涅槃嗎?還是繼續生死流轉?
或者反過來問,此比丘在持刀自裁時漏心未得解脫,他做了什麼而達到般涅槃?

作為一個修習佛法的人終極目標都是證得涅槃,那麼讀到這個經文是該:
1.僅僅如同讀故事般理解此人的生病難受持刀自盡然後最終結果是般涅槃的表面過程,而不去理解經文背後所要告知的寓意?
2.還是去理解此人生前做了哪些修行,為何被佛陀讚譽"信解脫者此人最勝",而此人在死亡來臨時又如何達到無漏,又做了什麼在最後一刻證得涅槃?

我認為你目前的回應方式很明顯如同1一樣,只是拿佛法當抬槓的工具並非為了修行。

要人拿出佐證,但你自己回應時只是指責、諷刺與笑罵,而不是舉出自己的佐證與見解,你真的想討論嗎?如果你只是想要炫耀自己比別人懂更多更優秀並踩低別人、慢心滿溢,那麼很抱歉我沒興趣與你交流佛法!
根本就沒有任何針對你的意思, 我針對的是另外一位, 當然針對任何人都不應該意氣用事, 要按照正語的方式來交流。 這一點上我有欠善巧。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