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19 筆資料符合您搜尋的條件

vipassana680327
2008-11-19, 10:10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工作中修行的方法
回覆: 0
觀看: 5814

工作中修行的方法

昨天重讀「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呼吸」時,讀到介紹「分心」這一章節時,看到德寶法師談到處理打坐分心的方法,他指出觀呼吸時,如果突然出現分心的狀態,「啊!好想去看電影喔!」之類的念頭出現,此時不要抗拒它、也不要助長它,只要靜靜觀照它出現及何時消失即可,也就是說不要另起一個抗拒的念頭「不行!我現在在打坐,怎麼可以想看電影呢?我一定要禁止這樣的念頭出現!」,也不要助長這個念頭「好吧!那就不要打坐,起身出門去看電影吧!」,而是要什麼都不做,靜靜地觀照這個念頭,「喔!這是一個想看電影的念頭」「它來了」「它走了」「它走了!現在可以繼續觀呼吸了!」 這令我聯想到,工作中也是如此禪修! 工作前告訴自己,現在我要以...
vipassana680327
2008-05-27, 14:02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幫我,拜託!
回覆: 22
觀看: 29294

未學為前輩與您母親現在所受的苦感到不捨,看到您的文章後,心中有很多感想,不知從何說起,只是很希望能為您與您母親分憂解勞。 未學不是鼓勵生病,也不是認為可以不用保健自己的身體,只是認為如果病痛真得避免不了,應將病痛當作最好的禪修對象,因為平常我們總有太多事情想做,我們上廁所看報紙、走路吃飯時想著或煩惱其它的事情,看了不知道自己在看,聽了不知道自己在聽,聞了不知道自己在聞,嚐了不知道自己在嚐,觸了不知道自己在觸,想了不知道自己在想,情緒來了不知道自己有情緒。可是病痛來了的時候,我們就不得不放下所有一切來注意它,光光只要注意病痛的存在,就是內觀禪修,從前輩先前的文章可知您對內觀禪修並不陌生,這些方法...
vipassana680327
2008-03-13, 11:51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這樣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的方法,是否可行?
回覆: 32
觀看: 44920

解悟前輩您好,針對您以上所提問題,末學淺見如下 一、 什麽是貪、嗔、癡呢? 不是“貪色、生氣、動怒”這樣簡單 末學淺見係痛苦起源於貪、嗔、癡,而貪、嗔是「執著」造成的,「執著」無法正面定義,只能反面定義,就是「在無法完成某些條件的前提下,心裡會因此產生任何痛苦、生氣、悲傷等不舒服的情緒時,則可定義為係對某些條件的執著。」貪、嗔就是執著產生後的不同階段而已,前者係在客觀環境條件尚未確定不能完成時的心理狀態,後者係在客觀環境確定不能完成時的心理狀態。但不論是貪或嗔,都是執著心造成的。 二、 見法的人,時時刻刻看得見自己的“貪、嗔”,它們斷沒斷,是不是很重或者是很輕,他也很清楚。 正念係對身心對象的...
vipassana680327
2008-03-12, 13:30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這樣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的方法,是否可行?
回覆: 32
觀看: 44920

感謝竺澐前輩指教,不知末學有無誤解前輩意思,前輩指教內容似指末學以前開方法,「修行是不會成功的!」
末學修行目的是斷除貪、嗔、痴,不生痛苦。末學依前揭方法修行,完全係基於對長部22經「大念處經」的信心,蓋佛陀已保證依四念處修行是體證涅槃的唯一道路,並保證修持四念處的成就,因此末學就沒有花時間再去研究雜阿含經了!
末學不反對觀呼吸,觀呼吸也是大念處經中佛陀教導的內容之一。
至於末學修行會不會成功,末學想親自體驗看看,不會因為前輩的一席話而改變修行方法,惟仍感謝前輩賜教,末學也會將前輩指教銘記在心,以驗證自己修行是否正確,謝謝。
vipassana680327
2008-03-10, 11:03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這樣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的方法,是否可行?
回覆: 32
觀看: 44920

感謝Shopping前輩不吝賜教,末學謹記在心,謝謝。
vipassana680327
2008-03-10, 09:14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這樣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的方法,是否可行?
回覆: 32
觀看: 44920

萬分感謝FOREEST先進分享實修經驗,您的經驗對末學而言相當寶貴,謝謝。期望有榮幸可以向您請教,您所謂身念處的四階段,各指為何,以供末學參考,感謝!!!
vipassana680327
2008-03-10, 09:04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請問諸德,「行苦」如何得解?
回覆: 12
觀看: 18001

感謝lioust分享實修經驗,很敬佩您能在工作中精進修行!
vipassana680327
2008-03-07, 13:44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這樣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的方法,是否可行?
回覆: 32
觀看: 44920

以下是未學現在於日常生活中修行方法,簡而之言就是「依戒而行、保持正念」,或著文言文一點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一、依戒而行 (一)正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午後不食、不坐臥高廣大床、不歌舞觀聽。 (二)正語:不惡口、不妄語、不兩舌 (三)正命:依有利眾生方式謀生 二、保持正念 (一)對象:身心活動的生與滅、如不能同時觀照全部,則一次觀照一個當下最明顯的身心活動的生與滅,一個完再接下一個,持續不間斷。若生起苦受,則應優先於其它身心活動成為觀照對象,觀照其生與滅。 (二)觀照 就是不偏不倚如實注意,不用再作意標示之,也不用去思考它,純粹注意到對象存在即可。 以上...
vipassana680327
2008-03-06, 09:43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請問諸德,「行苦」如何得解?
回覆: 12
觀看: 18001

我很贊成lioust前輩所說的,要選擇適當的所緣目標來觀照。而何謂適當所緣目標,未學有一點淺見補充,就是每個人在每個時間場合中最適當的所緣目標難免會因個人生活習慣及性格而有所不同,但是「苦受」應該是每個人在各種場合中應觀照的最優先順序之目標,因為滅苦是佛教的核心理念,如果心中已生起苦受,則應該放下對呼吸、身體舉動、思想等其它身心活動的觀照,而以不快樂的情緒為最優先觀照對象,觀照其生、住、異、滅,不知各位判輩先進以為如何? 另外,我也認同isaca的看法,觀照確實容易顧此失彼,因為同一瞬間身心活動如此之多,根本無法全部觀照!德寶法師在其「快樂來自八正道」一書也曾提到這點,其大意約略為大念處經裡記...
vipassana680327
2008-03-06, 09:24
版面: 原始佛法討論區
主題: 這樣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的方法,是否可行?
回覆: 32
觀看: 44920

未學最近禪修之心得,尚期各位前輩先進不吝賜教 一、 對象 (一) 一種當下身心活動的生及滅,接著再下一個身心活動的生與滅、…。Ex思緒在腦海聲音開始及結束、ex某身體的某一動作的開始及結束、ex某情緒的開始及結束等。 千萬不要剛開始注意一個身心活動都還沒有消滅,就急著注意另外一個身心活動,未學以前就是犯這種毛病,導致後來就失去正念,又陷入平常時的自動飛行狀態了!一定要注意到它消滅後,才可以再接著注意下一個身心活動!!! (二) 觀照痛苦、悲傷等負面情緒應優先於觀照其它的身心活動(如呼吸、思想、身體動作等)。蓋佛教的核心精神就是「滅苦」,因此苦受應該優先觀照。 二、 觀照 意謂清楚注意到對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