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雜阿含80經與巴利無我相經

本專區以《雜阿含經》與《相應部》經文內容的比較研究為主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10-08-06, 08:44

wuu12345 寫:那麼,我想請教法友!就以我們一期壽命中的五蘊來說:到底─我們是能夠主宰自己一期壽命中的五蘊呢?還是我們不能夠主宰自己一期壽命中的五蘊呢?
嘿,你這樣提問,就是“我所”見哦。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10-08-06, 09:18

wuu12345 寫:如果是,我們能夠主宰自己一期壽命中的五蘊,那麼,我們應該對色非常喜愛才對,我們應該對受、想、行、識非常喜愛才對,喜愛故貪,喜愛故著,如此說來,身見或我見,應該很容易生起才對!若依法友所持的見解:"主體我"Atman是─「能夠主宰自己的主體」來說,反倒是符合我們現實的人生狀態,這又為何?怎麼解釋?
“執取”不等于“主宰”。所謂“主宰”是完全的自主自由;但是“執取”做不到完全的自主自由,只能依緣而起。
wuu12345 寫:如果是,我們不能夠主宰自己一期壽命中的五蘊,那麼,我們應該對色非常厭惡才對,我們應該對受、想、行、識非常厭惡才對,厭故離貪,離貪故解脫,如此說來,身見或我見,應該不易生起才對!但是,事實剛好相反,身見或我見之深、之牢不可破,卻不會因為我們不能夠主宰自己一期壽命中的五蘊,而稍有和緩,這是為什麼呢?
是的,身見之深、之難破,不會因為“五蘊不能夠主宰自己”而有和緩。身見之破除,不是因為“五蘊不能夠主宰自己”,而是因爲覺悟了“五蘊不能夠主宰自己”。

頭像
VPHC
文章: 146
註冊時間: 2012-10-26, 08:00

漢譯雜阿含80經與巴利無我相經

文章 VPHC » 2012-12-11, 16:49

1. 阿含藏及巴利藏中「我」的含意
水野宏元亦注意到阿含藏及巴利藏所分別傳頌的無我相經所要否定的“我”在意義上有出入.
水野宏元指出巴利藏中的我指的是如同婆羅門教之最高神梵天,是“自在的我”, 並解釋此種我的定義是部派時代低俗形式的流傳. 而有部之漢譯雜阿含中的無我相經,以為我是“本體的,固定不變的”,而判定此為第一義的無我相經.
反之,學者如林崇安教授對南北傳經文做的比對勘定, 則認為相應部無我相經中所說指稱我才是傳頌的原貌,而漢譯無我相經對“我”的描述則是訛誤. (雜111中所說的我, 與巴利藏無我相經所詮釋的我有相同的意趣,即,自在之我.此點或可支持林崇安教授說法.)

2.小弟認為, 也許我們更要關心的是, 追求上述對“我”的各種終級定義是否在實修上有影響?

以實修的角度來看,若我們將佛教中無我(非我)的教說了解為佛陀所要破斥的一個普遍錯覺(有“我”的錯覺),那麼,爭論何者為佛教傳頌裡終極意義上的我, 除了歷史考古工作的成就以外(當然歷史工作有助於重現佛陀一時之教),就像是以下命題中的學生:
師: 將一天劃分為24小時只是概念上的區別(即,某種概念的執取)
生: 那麼在終極意義上,一天到底應該分為多少刻度呢才是真實呢? (學生還是卡在執取)

以方便上來說, 整合雜阿含及相應部無我相經的我成“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主宰的”,做為我們了解佛陀非我教說的輪廓,亦不失為是一種方便.(“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主宰的”是莊春江居士整理印順法師於經文中歸納出的“我”之定義)

在此已坦尼沙羅尊者的話與各位分享:
“…無論怎樣劃定“我”、“他”之界,“我”的概念本身已包含某種自我認同與執取的成分,因此即包含苦與張力。…佛陀的忠告是,不要關心“我存在嗎? ”、“我不存在嗎?”之類的問题,因爲無論你怎樣答,都引致苦與張力。………假若你培育了戒德、定力、明辨,達到某個甯靜安止之境態,利用該止境從四聖諦的角度看待體驗,心裏升起的問題就不是“我存在嗎? 我自己是什麽?” 而是“我在受苦,是不是因爲我執著於這個特定現象? 它真的是我、我自己、我的嗎? 如果它是苦,但實際上不是我或我的,又爲何執著? ” 後面那組問題,就值得一個直接了當的答複了,因爲此時的答複有助於你理解苦,鑿去致苦的粘取與執著——也就是引生其苦的殘余的自我認同感——直到最後,一切自我認同的痕迹消失,剩下的是無限的自由。………在此意義上,anatta 之教言非是一套無我(no-self)的學說,而是一項非我(not-self)的策略,藉放下苦因、趨向至高不滅之樂,達到離苦的目的。到那時,我、無我、非我之問已落到一邊。一旦有如此徹底自由的體驗,又何來誰在體驗、是否爲我之惑?”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