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端午節的下午茶—錫蘭紅茶
無我—一個流傳逾2500年的古老迷思(5)
端午家家粽香滿溢之餘,且讓我再從南北傳的原始聖典中,端出三款風味的錫蘭紅茶來招待各位!
1.《雜阿含961經》原產地:錫蘭無畏山寺,品種:梵語
佛告阿難:「我若答言『有我』,則增彼先來邪見;若答言『無我』,彼先癡惑豈不更增癡惑:『言先有我,從今斷滅。』若先來有我,則是常見;於今斷滅,則是斷見,如來離於二邊,處中說法……」
2.《別譯雜阿含195經》原產地:錫蘭無畏山寺,品種:梵語
佛告阿難:「於先昔彼問一切諸法,若有我者,吾可答彼犢子所問,吾於昔時,寧可不於一切經說無我耶?以無我故,答彼所問,則違道理,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無我故,云何以我而答於彼?若然者,將更增彼昔來愚惑。
復次,阿難!若說有我,即墮常見;若說無我,即墮斷見,如來說法,捨離二邊,會於中道……」
3.《相應部S44.10經》原產地:錫蘭大寺,品種:巴利語(莊春江工作站中譯)
「阿難!當我對遊行者婆蹉氏所問的『有我』,如果解答為『有我』時,阿難!這會與那些恆常論的沙門、婆羅門在一起;阿難!當我對遊行者婆蹉氏所問的『無我』,如果解答為『無我』時,阿難!這會與那些斷滅論的沙門、婆羅門在一起;阿難!當我對遊行者婆蹉氏所問的『有我』,如果解答為『有我』時,阿難!這是否會與我生起的『一切法是無我』之智隨順呢?」
※這三篇由不同部派所傳承、用不同的梵、巴語文分別傳誦、書寫,而在不同時代的漢、中譯者轉譯之下,所有經文都一致而明確地說明了「有我」與「無我」的論述,與外道的「常見」和「斷見」一樣,都違背了佛陀所教導的中道—因緣法,只會增長世間的愚癡和迷惑而已。然而譯文中卻又出現了嚴重自相矛盾的用詞:
1.《別譯雜阿含195經》古代漢譯出現「一切法皆無我故,云何以我而答於彼?」
2.《相應部S44.10經》現代中譯出現「如果解答為『有我』時,阿難!這是否會與我生起的『一切法是無我』之智隨順呢?」
3. 雖然對應的《雜阿含961經》並未出現這句譯文,但在《雜阿含262,273經》裡一樣出現「一切法無我」和「此諸法無我」的譯文。
對應的經文裡,佛陀明明才開示說「無我是斷(滅)見」,怎麼又接著說「一切法無我」是佛陀的教導呢?
(1) 難道是佛陀的說法產生了自我矛盾?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佛陀就不能被稱為「無上正等正覺」、「明行足」、「世間解」或「天人師」了,更不可能得到世間智者的尊敬與追隨。
(2) 是否歷代僧團在傳誦、書寫的過程中產生了失誤?但原始聖典都是在正法住世500年期間,由可信賴的聲聞僧團嚴謹地分工傳誦、記載佛陀的言音,仍然具有相當高的可信賴度,雖然局部的遺漏、失序、差異等在所難免,但三個部派都在「一切法」的核心教義上,發生傳誦、書寫矛盾的概率應該是微乎其微!
基於對佛法僧的基本信念和信賴度,排除上面兩個因素之後,最有可能產生矛盾的原因應該是出在法滅之後,各宗派的論師、譯師競相在論述、轉譯原始聖典的過程中發生了問題,尤其是梵文《雜阿含經》的論注和漢譯:
(1) 公元約270~350年間(法滅300年後),大乘彌勒菩薩編輯梵文版的《瑜伽師地論》,開創了大乘唯識學的起源,其內容也包含了梵文《雜阿含經》的論注,而由其弟子無著加以發揚光大。
(2) 公元413年,東晉法顯從錫蘭(斯里蘭卡)的大乘無畏山寺取回古印度說一切有部所傳誦的《雜阿含經》梵本,但通曉梵文的法顯於公元422年去世,並未完成漢譯。
(3) 公元約435年間,印度大乘楞伽宗的祖師求那跋陀羅來華,曾譯出《瑜伽師地論》的部分經文,並與慧觀、慧嚴等召集義學僧陸續完成漢譯梵文《雜阿含經》五十卷。漢譯經文中雖然出現「非我」和「無我」兩種用詞,但在篇數上「非我:無我=100:18」,這時的漢譯本還是以「非我」為主。
(4) 公元約648年間,唐玄奘譯出大乘《瑜伽師地論》,其中第85卷至98卷全部是論注《雜阿含經》的本母,但玄奘和其譯經團並不知道這兩部經、論之間的相關性,當然也沒能發現漢譯《雜阿含經》裡混淆著非我與無我的矛盾。雖然玄奘漢譯的文辭高雅、次第嚴謹而完整,但他以大乘唯識學的觀點來詮釋《雜阿含經》的本母時,幾乎全面都使用了「無我」一詞,取代原經中主要為「非我」的漢譯經文。
(5) 公元1983年,印順導師所彙編的《雜阿含經論會編》,就是經由比對漢譯的《雜阿含經》、《瑜伽師地論》並參考南傳《相應部》的排序後,重新加以校正、整編的。導師雖然明確地指出了漢譯《雜阿含經》裡,一直被混淆、倒亂、失序、佚失、誤植、誤譯……等諸多失誤,但並未針對「非我」與「無我」的混淆加以任何探究。
導師是當代大乘權威,也是中國歷代祖師大德中罕見,同時通曉南北傳原始聖典的大師級人物。以導師治學的態度和學術研究的水準,竟然會對於經文被漢譯為「無我、非我」的混淆,以及經論之間漢譯的歧異完全保持沈默,這應該是導師對於「無我」有著明確的依據、見解和信念。或許我們只要探究導師對「無我」的認知源流,就可以理解歷代中、印大乘論師和譯師們之所以逐漸傾向乃至完全採信「無我」論述的原因,進而揭開原始聖典被混淆之謎。
我們從導師的著作妙雲集裡《空之探究》一書的內容,不難看出導師高度推崇龍樹菩薩的《中論》,甚至認為龍樹的中觀思想乃是直接承襲並發揚阿含經的原始「空」義。然而從龍樹曾在龍國得閱《十萬般若誦》而深受啟發的經歷來看,他所謂的中道、中觀思想應該與般若空性有著密切的關連。我們不妨從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兩部大乘般若經典來進行瞭解:
(1) 《心經》:全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是從《大品般若經》的內容精擷、組合而成的,經文中記載:「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充分顯示了般若「空」就是「無」的邏輯與信念。
(2) 《金剛經》: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則是將長篇般若系列經典(包括《8000頌、18000頌和25000頌般若經》等,加以濃縮而編輯出來的,其經文中記載著諸多名句,例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等,也再度顯示了般若「空」就是「無」的邏輯與信念。
我們只要仔細比對《中論》與《心經》等般若系經典,就可以看出龍樹實際上是以不生亦不滅……等「八不偈」,為大乘般若的空性建立起形而上的哲學,進而演繹並弘揚「中道即緣起,緣起即性空,性空故無我」等般若的空性,而非承襲或闡釋原始聖典《雜阿含經》裡「無常、苦、空、非我」的「空」義。
現在,且讓我們再回頭檢視最先所引述的兩部北傳梵語系經文的結尾:
(1) 《雜阿含961經》:「如來離於二邊,處中說法,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生,謂:緣無明,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2) 《別譯雜阿含195經》:「如來說法,捨離二邊,會於中道……是故,因於無明,則有行生……憂悲苦惱、眾苦聚集……」
上述兩經既然都以「中道→緣起→苦」做為結論,那麼接續下來的「空」之後,就絕對不會是「非我」了;因為在歷代大乘論師、譯師、整編師的筆下,必然會遵循《般若經》和「第二釋迦—龍樹」的空觀邏輯—中道即緣起,緣起即性空,性空故無我,進而漢、中譯出「一切法是『無』我」、「諸法『無』我」的經文,甚至認為「性空無我」才是「正知正見的無我—那不異是說有一種正知正見的斷滅見——無我」。他們完全不在乎「無我」的主張又讓大乘法回到了世俗外道的斷(滅)見—完全背離了中道因緣的法則。
這一路從大乘般若系列的經典→龍樹的《中論》→彌勒的梵文《瑜伽師地論》→無著的論述→求那跋陀羅漢譯的《雜阿含經》→玄奘漢譯的《瑜伽師地論》→印順彙編的《雜阿含經論會編》的內容與用語,在在都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時代華文經典的譯述,甚至遠及日、韓的大藏經;乃至1935年日譯《南傳大藏經》的用語;進而陸續呈現在近代日本佛教學者的論述和爭議中;然後又由旅日的台灣居士吳老擇(雲庵)回輸到元亨寺出版的漢譯《南傳大藏經》裡。公元1980年代,任教於台灣中華佛學研究所的楊郁文更集其大成,發表了《以四部阿含經為主綜論原始佛教之我與無我》等論著來闡釋「無我」。一直到公元2013年前後,連莊春江工作站所建立的「南北傳阿含經對讀網站」中,巴利《相應部》經文的中譯內容裡,還是採用了比漢譯《雜阿含經》更多「無我」的中譯用詞。這從歷代北傳大乘師、論師、譯經師、整編師、講經師等,代代所堅持並傳承的般若空觀、中觀的道統,尤其是性空無我的信念,應可追溯印順導師何以未曾探究「非我與無我」混淆的原因,這當然也同步凸顯了2000年來,華人教界一直深受大乘般若教義影響的譯經史!
最後,散會前請容我再介紹一款錫蘭的極品紅茶。這款茶葉與上述第三款錫蘭紅茶的產地—大寺,和品種—巴利語都是一樣的,但是由英美專家在斯里蘭卡聯手進行採芯、烘焙、揉製、發酵,總共費時逾一世紀才蘊釀熟成的,它的火候、風味、喉韻都飄散著濃濃的古茶香,足以睥睨群芳。茲將其製作履歷簡介如下:
1. 公元1881年,歐洲學者瑞斯戴維斯於倫敦設立「巴利聖典協會」,開始有組織地校訂及出版巴利語聖典。
2. 公元1899年,歐洲學者瑞斯戴維斯領導的巴利聖典協會,出版巴利語《長部經》的英譯本。
3. 公元1930年,英國巴利聖典協會完成巴利語《五尼柯耶/Nikaya》的英譯工作,迄今至少已經進行了第三次的修訂,使其內容更加完善。
4. 公元約1992~1999年間,美籍英譯聖典的權威—菩提尊者又在斯里蘭卡,比對了更豐富的上座部論書和注疏,以更精湛的譯筆完成了英譯巴利《相應部》,使經文的精準度和信賴度都幾臻於完美之境。
很感謝各位光臨並全程參與這場端午茶會!奉上這份清香、回甘又洋溢著純淨非我風味的英式紅茶作為伴手禮,祝福各位都能自行沖泡出它的原始茶香!(2022/6/3 slake於台中)
附記:非常慶幸我們生在這個資訊發達又自由民主的時代裡,人人都得以仔細地比對南北傳梵漢、巴、英、中譯聖典與論書,猶如品嚐各款不同風味的錫蘭紅茶一般,大家都可以自由地選擇與自己或與法相應的風味,即使你不喜歡我的伴手禮而偏好混搭著無我焦香苦澀味和非我清醇芬芳味的中式紅茶!
圖片說明:錫蘭有多款著名的紅茶,例如:
1.汀普拉(Dimbula):錫蘭代表性的紅茶,玫瑰般的花香中混合著新鮮綠葉的香氣,深橘紅艷的茶色,無論單獨飲用或加牛奶都很適合。
2.肯地(Kandy):錫蘭紅茶的發源地,順喉爽口的味道與香氣是最大特色。茶色偏紅且清透,適合做成冰茶及各種風味紅茶。
3.盧哈娜(Ruhuna):葉形較大,由於高溫加速發酵,所沖泡出來的茶色深紅,澀味較濃厚而含深韻,香氣甘甜如蜂蜜和焦糖。
4.英美斯(S44.10阿難經):錫蘭極品紅茶,針刺貝葉般的茶葉,充滿純淨、清香猶如醍醐灌頂般的法味。

- images.jpg (11.31 KiB) 已瀏覽 285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