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蘊」?還是「取蘊」?怎麼分別?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3-12-23, 00:00

沒有時間詳細說,關於中部28經,不能看成是“取蘊”的嚴格定義。

簡單說幾句,中部28經,後面只是說到: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六識,就簡單地說到色受想行識。

這裏面的過渡,需要參考其它的經文,比如說,【雜阿含經】第41經等等。這是過渡,六受身。

還要參考【雜阿含經】第306經等經文:眼.色緣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

再參考【雜阿含經】第45經等等關於“無明觸”的經文。

然後再來看中部28經:實從世尊又說“見緣生者,彼即見法,見法者,彼即見緣生。”此等,即緣生五取蘊者也。

----這個是從 “無明”開始的緣起,不是三支(名色識)互緣的緣起!

-----------------------------------------------

離開了中部28經,再來參考【雜阿含經】第58經:

佛告比丘。此五受陰。欲為根。欲集.欲生.欲觸

佛告比丘。非五陰即受。亦非五陰異受。能於彼有欲貪者。是五受陰

------------------------------------------------

看這些經書的時候,還要時刻記得一個場景,這些都是佛或者阿羅漢對於一般聽眾所說,換句話說,就是對於這些聽眾來說,他們一直在“五取蘊”當中生存,是不言而自明的一個“缺省”配置(電腦語言)

------------------------------------------------

最後要說一下,關於,中部28經,還要參考【南傳相應部】第42經 六處篇.聚落主相應第十一:

聚落主!汝未曾見、聞智羅瓦西之母時,汝對智羅瓦西之母,有欲念染心或愛
情否?’
‘大德!否!無此。’

‘聚落主!汝因見、聞彼女,如是汝對智羅瓦西之母,有欲念染心或愛情耶?’
‘大德!誠然。’
‘聚落主!汝對此如何思惟?智羅瓦西之母若遇殺害、捕縛、沒收、或譴責者,
於汝[之心]生憂悲、苦惱、不安否?’
‘大德!智羅瓦西之母若遇殺害、捕縛、沒收或譴責者,余之生命即發生異變,
如何於余[之心]不生憂悲、苦惱、不安耶?’
‘聚落主!依此事由亦可得知:‘凡苦之生,皆以欲為根本、以欲為因緣而生,
此欲是苦之本。’

-----------------------------------------------------------------------------------------------

解悟心得:智羅瓦西之母(外色)在引起聚落主註意之前(沒有見過她之前),他不會對她執取,只有在他看到她之後,他才會執取她。

這也就是說,(聚落主)眼見色(智羅瓦西之母),生眼識,三者和合觸(聚落主的無明是天生的,所以是無明觸),生(樂)受(想/思),有愛,,,,,取,,,,有,,,苦聚。

這就是叫見緣起,見法。

這就是----智羅瓦西之母,在被聚落主看見之前,不在聚落主的色取蘊的範圍內,在被聚落主看見後,非常快的幾個剎那時間裏,被聚落主“愛/取”後,被納入了聚落主的色取蘊的範圍。

有興趣的法友,可以自己去仔細推一推。

頭像
yusheng
文章: 92
註冊時間: 2013-11-11, 08:00

文章 yusheng » 2013-12-23, 18:53

{這就是叫見緣起,見法。這就是----智羅瓦西之母,在被聚落主看見之前,不在聚落主的色取蘊的範圍內,在被聚落主看見後,非常快的幾個剎那時間裏,被聚落主“愛/取”後,被納入了聚落主的色取蘊的範圍。}

緣起不同于你這種奇怪的說法。

簡單的事實是,1. 見到,己經是色; 2渴愛的心理,可以在沒見到所愛時或者见过之后發生。3.凡人沒有显露的渴愛時,經曆的五蘊還是五取蘊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3-12-23, 19:28

我和你具體說一說吧,你仔細思考以後再答。

2渴愛的心理,可以在沒見到所愛時或者見過之後發生。
------------------------------------------------

這個是對於“什麽”的渴愛?

你看啊,你在見過或者聽過你的情人之前,你根本不會去愛你的情人,對嗎?你肯定是會愛的,但是是另外一個人。現在,我們談論的是你的特定的這個情人,而不是另外一個人。

這個特定的情人不在你的色取蘊範圍內,對吧?(註意,我說的是色取蘊)

當她出現在你的生活當中,你才會開始執取她,渴愛她。對吧?

這個時候,她進入你的五取蘊範圍內(註意,這裏我說的是五取蘊,而不是色取蘊)。好了,細分一下:

你的眼看見她的當下,她成為的,是色取蘊。當然了,你的“六入”是大量的同時在攝入“關於她的資訊”,但是,我現在只說“眼----色”這一對。

她離開你的視線去了廁所,你還在想她,這時候,你是對於“想她”這個念頭在執取,在渴愛,----是“想取蘊”,(註意,已經不是色取蘊了)

理解了嗎?

頭像
yusheng
文章: 92
註冊時間: 2013-11-11, 08:00

文章 yusheng » 2013-12-23, 20:24

{”這一對。 她離開你的視線去了廁所,你還在想她,這時候,你是對於“想她”這個念頭在執取,在渴愛,----是“想取蘊”,(註意,已經不是色取蘊了)}

我能夠理解是你現在說的。那麽,在後面這個“想取蘊”,您是說,渴愛一於(“想她”這個念頭),您覺得這合理嗎? 是如此吗?

再說,那個關于愛人的色蘊,實際上,你所見到的可以是那坐在椅子的愛人,但你只是愛著那愛人,如此你如何取著于包括椅子在內的色呢? 更不用說,你眼見愛人,時時有愛嗎?

根本的問題在于,緣起中的愛與取,就不是一般顯露的心理;你試圖從外在愛取活動來建立取蘊,是徒勞的。 有心的話,注意下佛陀曾說,結分內外。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3-12-23, 23:04

渴愛一於(“想她”這個念頭),這個說法確實不容易理解。

我再詳細說一下。

發生在我們六根門的現象確實是如瀑流一樣的“海量”現象----或者說“緣生法”。它們是剎那剎那遷流不息,變化不息,相互糾纏不息。

為了描述這個現象,佛用了五蘊(和五取蘊),六入等等來分類。

我們其實是要跟隨佛的指引來看,來理解,來接受,這樣才能大致知道佛要說什麽?

現在,你隨作我的思路來讀經,你就能看懂佛經,從而了解佛法。

其實,我們看到一個美女,眼見色只是“六入”之一。同時,我們還會聽她的聲音,聞她的氣味,如果有機會可能能添她的味道,還有肌膚相接。如果沒有機會,這後倆樣就沒有了。但是,眼等見了她的當下,會有“(眼)受”,這個會有樂感。是嗎?你會一直想要再來一下,再來一下,,,,同時,意根作用,對於這個“受想思識”再加工,再產生“受想思識”,這也有樂感,也是一直想要再來一下,再來一下,,,,

這就是前面所說“剎那剎那遷流不息,變化不息,相互糾纏不息。”

但是,對於內觀修習有素的人,他能看得比較清楚。

在眼見(美)色的當下,六根都在作用,色根和意根作用顯著。當美女離開視野,意根作用顯著,眼根平息。

有過想起一個人時,感受溫軟,快樂,興奮的經驗,是吧?或者,意淫產生快樂的經驗。你想要這個經驗持續,就是在渴愛,在執取。這種對於“想”的渴愛/執取,在佛經裏就叫“想取蘊”。

而對於色的渴愛/執取,在佛經裏就叫“色取蘊”。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3-12-23, 23:20

再說,那個關於愛人的色蘊,實際上,你所見到的可以是那坐在椅子的愛人,但你只是愛著那愛人,如此你如何取著於包括椅子在內的色呢? 更不用說,你眼見愛人,時時有愛嗎?
-------------------------------------------------------------------------------

“愛屋及烏”這也不新鮮。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描述事情只能是一根主線,一根主線地說,我們現在拿美女來說事,說完了後,你再來分析她所做的椅子就容易了,心路歷程是相似的。

再來,說完了美女,再說你的仇敵,也容易了,心路歷程也是相似的。只是一個是愛,一個是恨。

它們都是執取。程度不同而已。

眼見愛人,時時有愛嗎?----這個問題,從上面的分析可以不言而喻了。

-----------------------------------------------------------

六根門頭如瀑流一樣的“海量”現象----或者說“緣生法”----它們剎那剎那遷流不息,變化不息,相互糾纏不息。

我們只要分析透徹了一個,就可以一葉而知秋。

剩下的就是自己去觀測,去看了。

頭像
yusheng
文章: 92
註冊時間: 2013-11-11, 08:00

文章 yusheng » 2013-12-24, 08:50

您非要以刹那來建立這樣的分析,我不能再說什麽,只留幾句:

1. 這樣的觀,至多是四念處的程度,雖然也不就是佛說的四念處

2. 這樣的觀,不是佛說止觀中的觀; 這種刹那的分析分法,來解釋緣起,似乎[佛使比丘]講過,甚至有更早的历史? 有時錯誤的見解远比貪嗔可怕,因為癡行難于明曉。依于阿含,依于身心,緣起,終究是關于輪回與輪回的超越,是更大尺度与内在的法。

3. 緣起中的愛取就不是一般顯露渴愛的全部(還有人認為厭惡是渴愛的另一面,而將厭惡也納入渴愛,這類文字遊戲沒有佛法意義)。緣起中的愛就是愛,只是內在的結系,凡人不知罷了。而外在的愛取屬于行。

頭像
goofy
文章: 102
註冊時間: 2012-04-01, 08:00

文章 goofy » 2014-01-08, 08:41

解悟兄!「你的眼看見她的當下」─這個步驟是「緣眼、色,眼識生」呢?還是已經到了「眼、色、眼識三者合和觸」呢?


1、如果步驟只到「緣眼、色,眼識生」,那麼,『她』─只是「眼識」的構成要素中的「色」而已哦!

2、如果步驟已經到了「眼、色、眼識三者合和觸」,那麼,『她』─只是「觸」後所生的「受、想、行」的構成要素「眼、色、眼識三者合和觸」 中的「眼識」的構成要素「色」而已哦!

3、如果步驟只到了「緣意、法,意識生」,那麼,『她』─只是「意識」的構成要素中的「法」(曾經發生的「緣眼、色,眼識生」)的「色」而已哦!

4、如果步驟已經到了「意、法、意識三者合和觸」,那麼,『她』─只是意「觸」後所生的「受、想、行」的構成要素「意、法、意識三者合和觸」 中的「意識」的構成要素「法」(曾經發生的「緣眼、色,眼識生」)的「色」而已哦!


這是「色取蘊」嗎?


充其量只能說是「識蘊」中的「眼識」而已!再祥細地說,就是「眼識」的構成要素之一,但還是「眼識」!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4-01-08, 20:10

「你的眼看見她的當下」應該是指「眼、色、眼識三者合和觸」。

如果你看過我以前的帖子,就會發現我理解的十二緣起,其實是在兩世三層體現。

無明----行,是最底層的緣起。這個行包括了愛取:

【雜阿含經】第57經:
愚癡無聞凡夫於色見是我。若見我者。是名為行。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無明觸生愛。緣愛起彼行。

這個要通過“畫圖”來說明比較好。這個“無明和愛取”和“眼,色,識--觸”不是線形的關系:它們是----在眼的下面有“無明和愛取”,在色的下面有“無明和愛取”,在識,觸,受,愛,取等等的下面都有“無明和愛取”。

在色的下面的“愛取”就是“色取”。
在受的下面的“愛取”就是“受取”。

。。。。。

在識的下面的“愛取”就是“識取”。

大致如此。

頭像
goofy
文章: 102
註冊時間: 2012-04-01, 08:00

文章 goofy » 2014-01-10, 09:25

................................................................................................................................................................................



【雜阿含經】第57經:
愚癡無聞凡夫於色見是我。若見我者。是名為行。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無明觸生愛。緣愛起彼行。


─此中的『我』,巴利文是atta;『行』,巴利文是sankhara,可參考SN 22-81經。此『行』是指「緣生法」中的「取」支的執取行為,即「四取」中的「我取」,是於「愛」支之後生起的,并非第二支的「行」支,經裡(SN 22-81經)有敘述!所以,雜阿含57經這一段話,應是簡縮之語,您也可以用雜阿含273、304、306經解釋之!





..............................................................................................................................................................................



談到『因緣法』與『緣生法』的經文
─雜阿含296經


..................
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因緣法及緣生法。 
「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此等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緣生法。
....................



『緣起法』裡面的「緣生(支)法」,支支都是常住法界,是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如是隨順緣起!由此可知,「行」支、「愛」支、「取」支,應屬不同性質,好像不能混為一談!如果說「行」支包含「愛」支與「取」支,那麼,它就不是隨順緣起,而且也不符合「此有故彼有」的法則,怎麼說呢,因為,經文標準是:緣無明生行,但如果說「行」支包含「愛」支與「取」支,那麼,緣無明除了能生行之外,還能生愛、生取;另外,緣行生識這邊,也可以衍生出緣愛生識、緣取生識,這不是全混在一起了嗎?如何能稱是隨順緣起?



解悟兄的緣起觀,沒有隨順緣起哦!這種「此有故彼有」中間還加了「料」的緣起,好像跟經文不吻合吧!有這種「此,s有故彼有」的緣起?


凡夫,無明往下緣起,末端一定會緣到愛取,但不能因此就解讀為每段緣起中間都包含無明和愛取,正確地說法應該是:以無明為前提的緣起,其每一階段的緣起,都是籠罩在無明之下!



至於「緣起‧何其迅速!」這點,我是贊同希拉的說法!



................................................................................................................................................................................


●至於說到『識』和『觸』,
─雜阿含68、213、214、218、248、273、306經


照經文說是:緣根、塵而識生,三者合和生觸。
而如果依照日常通俗的用語來說:

─當眼睛正視所看時,眼識就生起;
─當耳朵聽到所聽時,耳識就生起;
─當鼻子嗅到所嗅時,鼻識就生起;
─當舌頭嚐到所嚐時,舌識就生起;
─當身體碰觸到所觸時,身識就生起;
─當意根憶念起所憶時,意識就生起。

接著

─當眼睛正視所看時,眼識就生起;頃念下,眼睛再聚焦所看(或所看的某一部分)時,這整個聚焦的動作就是「觸」。
─當耳朵聽到所聽時,耳識就生起;頃念下,耳朵再聚焦所聽(或所聽的某一部分)時,這整個聚焦的動作就是「觸」。
─當鼻子嗅到所嗅時,鼻識就生起;頃念下,鼻子再聚焦所嗅(或所嗅的某一部分)時,這整個聚焦的動作就是「觸」。
─當舌頭嚐到所嚐時,舌識就生起;頃念下,舌頭再聚焦所嚐(或所嚐的某一部分)時,這整個聚焦的動作就是「觸」。
─當身體碰觸到所觸時,身識就生起;頃念下,身體再聚焦所碰觸(或所碰觸的某一部分)時,這整個聚焦的動作就是「觸」。
─當意根憶念起所憶時,意識就生起。頃念下,意根再聚焦所憶(或所憶的某一部分)時,這整個聚焦的動作就是「觸」。



上述『識』和『觸』的生起與消失,其實都在您的掌控之下!



─當眼睛不正視所看時,眼識就不會生起;
─當耳朵不聽所聽時,耳識就不會生起;
─當鼻子不嗅所嗅時,鼻識就不會生起;
─當舌頭不嚐所嚐時,舌識就不會生起;
─當身體不碰觸所觸時,身識就不會生起;
─當意根不憶念起所憶時,意識就不會生起。



─當眼睛正視所看時,眼識就生起;頃念下,眼睛再聚焦所看(或所看的某一部分)時,這整個聚焦的動作就是「觸」。但如果眼睛不再聚焦所看(或所看的某一部分)時,這整個聚焦的動作「觸」就會消失。
─當耳朵聽到所聽時,耳識就生起;頃念下,耳朵再聚焦所聽(或所聽的某一部分)時,這整個聚焦的動作就是「觸」。但如果耳朵不再聚焦所聽(或所聽的某一部分)時,這整個聚焦的動作「觸」就會消失。
─當鼻子嗅到所嗅時,鼻識就生起;頃念下,鼻子再聚焦所嗅(或所嗅的某一部分)時,這整個聚焦的動作就是「觸」。但如果鼻子不再聚焦所嗅(或所嗅的某一部分)時,這整個聚焦的動作「觸」就會消失。
─當舌頭嚐到所嚐時,舌識就生起;頃念下,舌頭再聚焦所嚐(或所嚐的某一部分)時,這整個聚焦的動作就是「觸」。但如果舌頭不再聚焦所嚐(或所嚐的某一部分)時,這整個聚焦的動作「觸」就會消失。
─當身體碰觸到所觸時,身識就生起;頃念下,身體再聚焦所碰觸(或所碰觸的某一部分)時,這整個聚焦的動作就是「觸」。但如果身體不再聚焦所碰觸(或所碰觸的某一部分)時,這整個聚焦的動作「觸」就會消失。
─當意根憶念起所憶時,意識就生起。頃念下,意根再聚焦所憶(或所憶的某一部分)時,這整個聚焦的動作就是「觸」。但如果意根不再聚焦所憶(或所憶的某一部分)時,這整個聚焦的動作「觸」就會消失。



當根緣塵之初,是大範圍下無目標的情形,若隨後鎖定目標,那就是觸了!


所以,



『觸』,其實是『識』生起後,伴隨其後生起的聚焦動作!您說它「實有」,是不對的!您說它「實無」,也是不對的!這都是落入「兩邊」的思惟,它,只是隨順緣起!



緣起法中「六入處」支之前,其實都是沿續生命的生存本能行為,非關愛取!而聚焦動作之後,才是衍生愛取的開始!


....................................................................................


以上言論,純屬個人的見解,僅供参考!


...................................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