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羅漢身壞命終入滅之後,去了那裏?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shunya
文章: 128
註冊時間: 2004-09-22, 08:00

文章 shunya » 2004-09-28, 08:32

~但是,佛陀卻說:此是無記~
佛陀並不是你所想像的機器人,他是一道光,任何人來到他面前提問,那道光會自然穿透你,那個答案就自然浮現,他不需要思考。
同一個人可能在早上問了一個問題,而在晚上又問同一個問題,他或許會得到不同的答案,更勿論不相同的人問相同的問題會得到一模一樣的答案,要知道佛陀不是一個學者,他是一個真知,一個學者只會像鸚鵡一樣的重覆別人的話語,始終如一,但看起來合乎邏輯,但那只能吸引同層面的人,一個學者只是一個頭腦,還不是一道真知的光。
你要記得一件事,明師仍舊還是有個人特質,佛陀一開始入世傳道時,可能很直心的什麼都說,可是後來他一定覺得對很多特定的人與並非真心來學道的人回答問題沒有意義,甚至神通也最好少提起或展現,抑者有很多情況他必須降低自己很多才能迎合群眾能了解或接受的層面,所以他會因時因人因地而有所調整,更重要的是在超越了一定的層面的真理,邏輯會造成困擾,人們一定會覺得他說的話,前後顛倒不一致,所以有時候他覺得還是三緘其口才好,但佛陀的慈悲讓他在晚年時還是決定要說個夠,他試著去表達那第七個體的層面,因此才成為後來佛教部派分裂紛爭的肇始,也使得許多阿羅漢在佛陀講經時離席而去,就是這個原因。
另外佛陀不可能在世時完全不提此事,他一定曾經對很多門徒說過,但後來為了平息紛爭,所以又在某些場合又完全否認自己說過,他的門生太多了,所以為了照顧不同層面的人,他必須有所犠牲,如此而已。

頭像
shunya
文章: 128
註冊時間: 2004-09-22, 08:00

文章 shunya » 2004-09-28, 08:46

~為什麼呢?因為這種問題,對斷結證果沒有幫助~
那麼我要請問你,你的孩子問你為什麼要認真讀書,認真讀書有什麼好處?請問你會回答他問這種問題,對能否考好成績、上好學校沒有幫助嗎?
~如同箭喻經所說,身中了毒箭,當下應該馬上把它拔除,以免毒發身亡
而不是一直去研究誰是兇手,何種材質,何方射來?這種問題,對於滅苦是沒有幫助的,只是在浪費時間。~
是嗎?那請問你上網會不會太浪費你解毒的時間?對於你解毒有沒有什麼幫助,你還死命的來作什?
我想我們還沒有嚴重到連問個問題都會毒發身亡的地步吧!為什麼所有的問題都一定要有什麼利益做為背景才能探詢呢?有必要這麼功利主義嗎?另外你去看病的時候,都不會去問醫生病因是什麼嗎?問病因會浪費時間嗎?問病因自然對醫治是有所幫助的,至少可以免除同蹈舊徹的情況,知道是誰下毒的也很重要,至少你能提防他,不是嗎?不必將事態做不必要的比喻衍伸來企圖逃避問題,我告訴你好了,如果是我來問佛陀同樣的問題,他一定會如實的回答我,事情就是這樣。
這些記述的東西都是以偏概全的論見,根本無關乎事實。

頭像
shunya
文章: 128
註冊時間: 2004-09-22, 08:00

文章 shunya » 2004-09-28, 08:59

~阿含說:無餘涅槃,是寂靜、清涼、永沒的境界,是一切苦惱除滅的境界~
是「誰」來「感覺」到寂靜,是「誰」來「感覺」到清涼,是「誰」來「覺知感受」到苦惱除滅呢?簡單的來看這句經義已經說明了生命型態並不是消滅了,無餘涅槃是身壞命終才能證入,因此已然很清楚明白的告訴我們,涅槃還是有生命型態存在,而非那些學院派的頑空滅亡的境界,不是嗎?如果連生命型態都沒了,談什麼解決生老病死呢?說穿了,涅槃就只是另一種長生不老,常樂我淨的生命型能與境界罷了,有什麼好害怕去承認的呢?
涅槃在梵語就是喜悅的意思,不是嗎?

頭像
shunya
文章: 128
註冊時間: 2004-09-22, 08:00

文章 shunya » 2004-09-28, 09:22

~如果你問為什麼要學佛法,那我就答你是為了滅苦
但你問死後會如何,就如孩子問你讀了書以後打工會不會升職加薪一樣~
只要是心智正常的人都自然會如是詢問,除非是刻意有所迴避,了解嗎?學佛法是為了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那麼是誰都會問你要如何解決?怎樣才叫做解決?看清楚有兩個主要的關鍵你都必須置答,才能取信於他人。
第一、怎樣才叫做解決?(也就是身壞命終的生命型態如何)
第二、如何去解決?(解決的方法)
讀書也一樣,求學有什麼好處而能在日後學以致用,對生活上有所助益?然後怎樣才能有效的學習?
~這比喻其實不太妥當,但卻突出了我的意思 :~
比喻不當沒關係,重點是你的本意也不當。
~1.把焦點放在死後是不妥的~
死亡就是生命最終的問題,並無什麼不妥。時間已經在轉變,舊有的那套愚民思想不太適合這個時代了。很多技巧在現代人已經不適用,最重要的是用太久它就沒有動力了。
最主要的是把焦點放在死後而不知修行自然是不妥,但努力修行卻不知有何利益也更不適當,如果都不知為何而修,那你怎麼去勸人修行。
~2.討論這個並不會對現在的滅苦有幫助,佛從來沒對人說祂死後會如何,但弟子卻有成就~
說出來也不會對滅苦有所阻礙,我相信會有更多門徒成就。
六道輪迴都可以說了,誰說阿羅漢或者佛身壞命終如何就不能說呢?
~但是我卻想說說我"個人對死後的觀點"
其實死了就是死了,佛的死和凡人的死差別就在佛死了而人沒死,佛已經沒條件輪迴,死了就是死了,但人"死了"卻再生於其他地方,所以"沒死"~
所以你的意思是佛陀總算把自己搞的死透了,如此而已。這就是你們佛教所謂的解決生老病死?原來你是學院派的斷滅頑空學者。

頭像
shunya
文章: 128
註冊時間: 2004-09-22, 08:00

文章 shunya » 2004-09-28, 09:48

~或許有些人會關注,但是可惜的是這種關注是一種錯誤的期待。~
每個人在其一生都常會坐車從甲地到乙地等等,從甲地到乙地是一種實際上的空間距離,但不表示它都會在每一個人的心理上產生時間上的慾望與焦慮感。
不如你該可惜的是有些人一直在害怕恐懼反而矇蔽自己的心,不是嗎?
~如果你確實看到無明與欲貪的禍患,那就會知道要去斷除無明與欲貪,進一步就是如何透過實際的方法(三十七道品)去斷除欲貪與無明,當完全斷除無明與貪愛之後就是證得阿羅漢,究竟一切苦邊。~
我不是在提問你如何?我只是如實的反應開題者內心的無明而已。
~不要錯誤的去認為:要去看到阿羅漢的滅後狀態如何如何,才會想要當個阿羅漢。~
所以你只是個人云亦云,昏沈散亂毫無主見的人。你連自己的心如何都不去了解不去關注,還妄想去除無明與貪欲的禍患?
~因此會去想要知道阿羅漢身壞命終如何如何,就是對於正法義的知見上有所偏差導致~
這種說法本身就是「無明禍患」的一種呈現,其它沒有。充其量你只是一個盲信的宗教徒,更別提什麼正法義與知見了。
~因為錯誤的知見偏差而來產生的錯誤期待,才會去期待有人可以解釋出阿羅漢滅後怎麼了。~
就是因為盲信才會認為理性的思惟是一種錯誤,你放心好了,就算我有期待,也不會將希望放在你身上的。
~我們該糾正的是這個錯誤的期待,因為這種錯誤期待是沒有益處的,更是修行上的障礙。~
如果因為無法理性的面對他人的探詢與質疑,就端出類似伊斯蘭翻版宗教盲目信仰的晃子來塘塞,這才是阻礙人們探尋真理的最大障礙,不是嗎?你不覺得你該好好內省,自正其意嗎?你還想糾正誰呢?
如果你無能去符合眾人的期待,理性的回應他人的問題,那麼就承認自己的無知就好了,勿需惱羞成怒的反過來指責別人的問題是錯誤與無益的,好嗎?

頭像
shunya
文章: 128
註冊時間: 2004-09-22, 08:00

文章 shunya » 2004-09-28, 10:16

~何必等到、執著於《身壞命終》之後 ?在《身壞命終》之前,便已大大 不同囉!~
我現在是提問你身壞命終之後,不表示我就執著身壞命終之後,而放任或者不理會自己生時的心行與修為。就像是你提到身壞命終之前,難道就表示你執著身壞命終之前嗎?這完全無關,別扯遠了。
~如果你不了解佛陀的教法,那麼你在這個名為《佛教》的論壇線上,所為何事?~
沒有事就不能來嗎?我自來自去與你何干。
~全神貫注地覺察與傾神的聆聽每個來到的片刻。說得沒錯!只是這種說法,並不新鮮ㄝ,因為在2500多年前,佛陀早就說過囉,或許你對佛陀的《教法》,還很陌生ㄛ!~
我對你心中的佛教的確還很陌生。另外阿含經那裡有這句話呢?請不吝說明。
~大疑之心不等同於未來心,是嗎 ?~
自然。
~有《分裂》.便會有《疑》(or.大疑之心),有《疑》(or.大疑之心). 便會有《未來心》~
大疑之心是一種凝思冥想的心識狀態,就是正思惟與正念的意思,與未來心的焦慮撕裂感自然不同。
~沒有《分裂》.便能《不疑》,能《不疑》.才能進入你所謂的【沒有過去心也沒有未來心也沒有現在心的超越時間的心識狀態,】!~
沒有分裂是不住不迷,不是不疑,請搞清楚。一個瘋子或呆子不疑就是沒有分裂嗎?事實上一個瘋子就是一個分裂。

頭像
night
文章: 105
註冊時間: 2004-09-21, 08:00

文章 night » 2004-09-28, 13:28

對大乘佛教來說:
阿羅漢身壞命終後,去了哪裏?
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所以楞嚴有迴心大阿羅漢
法華有化城無餘涅槃
有龍樹的中觀,無著的唯識
對於心.意.識,各有不同的解釋。

但是對原始佛教來說:
阿羅漢身壞命終後,去了哪裏?
是一個毫無意義的問題
而且在四阿含,佛也說是「無記」
真正的重點在於,入滅與斷滅有什麼不同?
這就是佛教的正見,與外道的斷見,所不同的地方。

雜阿含104
-------------------------------------------------
焰摩迦答言。尊者舍利弗。若有來問者。我當如是答。
漏盡阿羅漢色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寂靜.清涼.永沒。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有來問者。作如是答
-------------------------------------------------

阿羅漢入滅後,不受後有,不再受後世三界的異陰相續
不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也不在六道裏
無餘涅槃,是寂靜、清涼、永沒。
是一切苦惱除滅的境界
所以,佛弟子會努力修行,以達到這個境界,為最終的目標。

頭像
shunya
文章: 128
註冊時間: 2004-09-22, 08:00

文章 shunya » 2004-09-28, 13:40

~真正的重點在於,入滅與斷滅有什麼不同?這就是佛教的正見,與外道的斷見,所不同的地方。~
說了老半天,我還是只聽到一個昏睡的人在鬼扯,入滅與斷滅不同在那裡呢?誰管你外道有沒有斷見,現在舉世的通則來看,所謂的宗教大扺都是在指稱死後有一個超世界的境界可去,不管你稱為天堂,西方極樂,也或者往下沈淪之類的,不管是什麼名相都沒關係,總之具體上來說就是如此。
也因此極多數的人都是死後一了百了的斷見,現在重點是你所謂的入滅與斷滅差別在那裡呢?

頭像
night
文章: 105
註冊時間: 2004-09-21, 08:00

常住真心

文章 night » 2004-09-28, 14:24

不好意思,再貼一次:

因為心被無明煩惱所覆,為汙穢塵垢所覆
所以不得無餘涅槃,長夜生死苦惱
周利槃陀伽尊者,也是不知道楞嚴經的「常住真心」
但是他也是每天拿「掃帚」,努力的拂除煩惱塵垢
每天「我拂塵、我除垢」,最後證阿羅漢

心在何處?能應內六根,而觸外六塵
應眼能見、應耳能聽、應鼻能嗅
應舌能說能知味、應身能動、應意能思

死人雖有六根,但心意識已壞死、壞散
所以不能應六根,而觸六塵,已轉生他世
只有活人,才能「我拂塵、我除垢」

「常住真心」,就是心、意、識的本體
據「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所說,此「常住真心」
不一不異、不常不斷、不生不滅、不來不去
非外道所說,有恆常不變的心識我─靈魂(常見)

身壞命終,心意識壞死、壞散,壞故不常、續故不斷
但常住真心,轉生他處入胎,新識與色身出生
所以我們每個人從小就要上學讀書,才能識字。
而不是一生下來,就什麼都會,有前世的記憶。

修習多修習八正道,才能拂除心的煩惱塵垢,得漏盡明

五下分結:身見、戒禁取見、疑、欲愛、嗔恨
五上分結:色愛、無色愛、掉舉、我慢、無明

斷十結,才能證阿羅漢,入無餘涅槃

頭像
shunya
文章: 128
註冊時間: 2004-09-22, 08:00

文章 shunya » 2004-09-28, 15:01

~不好意思,再貼一次 ~
不要說抱歉,因為我第一次「貼文」我就沒興趣看了。因為我只跟一個靈魂溝通。

主題已鎖定